本书从瓜洲的建置区划、地理环境、人口、党政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劳动、军事、工业、农业、水利、瓜洲闸、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城建环保、邮政电力、工商计量、文化、教育、体育、科学技术、卫生、社会、方言、人物等计二十六卷详尽记录了瓜洲自然和人文历史。
序
瓜洲,千年古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长江北岸,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素称“江防要塞”,“吴楚咽喉”。今为江苏名镇。历代人文郁盛,底蕴深厚。唐宋以来,有200多位诗家名流为瓜洲留下了诗篇,使瓜洲有了“诗渡”的美誉。解放前,瓜洲和全国各地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榨,人民生活艰难。解放后,瓜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市镇建设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正在为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道路上迈进。
盛世修志。一九八八年,瓜洲镇人民政府开始新编《瓜洲镇志》,时经五年余,三易其稿,于一九九三年底,通过市、县两级专家评审。《瓜洲镇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纵贯古今,横涉百科。一卷在手,即可通览瓜洲镇史、民情民风和诗文特色。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志稿未能及时出版。
今日,瓜洲是开明开放的瓜洲,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瓜洲。瓜洲自古因水而生,因渡而盛,因诗闻名。扬州市委、市政府将瓜洲定位为滨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掀开了这座千年古镇崭新的一页。瓜洲的过去正载入史册,瓜洲的未来等待我们开拓,祈的奇迹靠瓜洲人创造,在党的领导下扬长避短,锐意进取,发扬求实创新的精神,建设好新的瓜洲。
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为了发挥《瓜洲镇志》“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为推进瓜洲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镇党委和政府决定批准出版这部志书,以此向扬州城庆献礼。
《瓜洲镇志》编纂出版,是修志人员辛勤笔耕的结果。在编印过程中得到各方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瓜洲一方沃土,政通人和,物阜民康,前景喜人。吾辈身为公仆,守土有责,躬逢盛事。值此,《瓜洲镇志》的问世之际,欣贺之余,谨以为序。
中共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委员会书记 黄金发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人民政府镇长 曹 俊
二O一五年七月十日
凡 例
(一)本志继清宣统末年(1911年)《瓜洲续志》之后所修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阅时既久,自然和社会变化较大,记人叙事,力求详实。
(二)本志所记的地域范围,一般立足于本镇境内,历史上与之相联系的地域作适当记述。
(三)本志上限因事而异,适当追溯,贯通古今,以详今略古为原则;下限一般至1987年末,《大事记)写于成书止笔。
(四)本志分卷、章、节三个层次,视情况设目、子目、分列自然段。卷章两层横分门类,节以下以横为主,纵横结合。全志除卷首(总述、大事记、附条),计共二十六卷,卷末有附录、后记;其中间适当辅以图、表,必要加注。
(五)《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按发生时间之先后序列,但有时一事件,亦作跨年略述,以明事物之始末。
(六)本志“人物卷”,循志书通例不为生者立传,入志均系瓜洲卓有影响的人物,主要记述对社会主义发展有贡献者。除革命烈士外,按其从事主要工作分类,皆以记年为序。
(七)本志历史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用备纪年夹注公元纪年。为省略起见,每节同一年号出现两次以上只注一次。“解放前”、“解放后”,以1949年4月23日镇境解放之日为界。1983年镇以下改设村,本志称行政村。
(八)本志文体为语体记述文。文中统计数据以各单位统计表为准。缺项的多为有关单位提供,部分为编者调查统计。文中数字除习惯用语外,均用阿拉伯数字。
(九)本志中政区及机关名称,均用当时名称;地名采用现行标准地名,必要时采用历史名称,加注今名。有关名称的简略语,均在首次出现时加注。
(十)本志计量单位,按国务院1984年3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记载,必要时按历史计量名称记载,括注其换算值。
(十一)本志所载币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均以当时流通的货币名称及其币值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按现行人民币计算,对旧人民币则按万分之一折成新币或加注。
(十二)本志资料来源于历史文献、档案、报刊及有关人士回忆,均经考证核实,不一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