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红尘印迹》
——刘会庆文学诗词选集
满一玮
经常听一些五六十岁的人说,我们这一代是最不幸的一代人,儿童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大食堂,吃不饱肚子,挨饿;少年时又经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知识越多越反动”,天天搞运动,学工学农,不能正常学习,没有文化;青年时又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很多人儿女不全,为了生个儿子东躲西藏、甚至倾家荡产;到老了的时候生活有了改善,但儿女们远走他乡打工,自己不仅要耕田种地,还要照顾孙子,不得安生。总之一句话:命苦。
这种观点虽然有点偏颇,但却真实反映了这几十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人在红尘中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人生苦短,岁月无情。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得了无遗憾,不至虚度光阴,不向命运和困难低头,刘会庆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刘会庆1958年出生于黄桑乡梓木冲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4岁时因种种原因母亲改嫁,和父亲、姐姐相依为命,12岁辍学,在同龄人中,其他人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时,他就背着瓦桶开始自谋生路,无情的岁月过早地把他推向了社会,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期间历尽艰难困苦,尝尽酸甜苦辣,受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制作小青瓦的全套技术,当第一窑青亮亮、响当当的瓦出窑后,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这个12岁的少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开心地笑了。人生的价值在此刻得到了初步体现。在后来的岁月里,刘会庆先生当过兵,开过照相馆、搞过养殖、搞过农产品加工、挑过煤、锯过板、最后经商。种种困难没有难到他、种种挫折没有打倒他,相反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练就了一颗坚强的心,现在有了事业、有了别墅、有了小车,日子过得美美满满。
人生如梦,荣辱得失、悲欢离合每个人都会遇到,这就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刘先生有为邻居送的几个红薯而深深感动,至今铭记在心:有为替家乡经济发展献力而未受重视的落寞;有为遭受天灾人祸的无奈和悲凉;有愤世嫉俗的正义感;也有吟咏风月的诗人情怀。他看淡世事,在书中他写道:人生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坎坷不平的时候,人是不会知足的,心只半斤比天还大,总想背着超越自我能力的袍袱行走,所有的烦恼都是因这些袍袱过不了坎才显露出来。一旦放弃了身外之物,自身轻轻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坎坷坷了。
刘会庆先生只上过小学,文化底子差,但他勤奋好学,长期坚持学习,日积月累,挑土成山。笔耕不倦写下了很多散文、诗歌。现在是怀化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长河诗联协会会员,作品在《怀化诗联》、《长河诗联》、《麻阳发展论坛》、《麻阳文史》、《长河》文学杂志、《黄花诗联》、《林之韵》等刊物时有发表,其中不泛精品佳作。本书收录了他的文章、诗词近500余篇。读他的诗感觉清新、朴实,写景形象生动,景物如在眼前,写情痛快淋漓,或悲或喜,现于笔端,他懂格律,但不为格律、声韵所束缚,联想奇特,敢说敢写,直抒胸臆。一首首诗彰显的是他的性格,一篇篇文章表达的是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他的一首离别诗:
别凤滩
伊人送别至江边,恋恋离舟辞凤滩。
轻唤船家快摇棹,万千思绪满山川。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他把与伊人相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通过“轻唤船家快摇棹,万千思绪满山川。”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回味不尽。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他写风光的一首词:
西江月·秋
皎月悄升东岭,残阳欲落西山。远帆点点踏波还,一片金光闪闪。 野菊悄悄绽蕊,池荷渐渐成莲。风中黄叶别枝难,飘下几多伤感。
江南秋日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是多么的凄美,树叶飘飞本是自然现象,然而,青春不再,人之将老,一切美好的事物令人流连,诗人徒添几分伤感也在情理之中了。
刘会庆先生朴实无华,性情直率,嫉恶如仇。他的诗也是如此,直面现实生活,没有矫揉造作,像他下面这首就是平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夕阳乐
家家有老户户兴,搞搞家务带带孙。
种种花草浇浇水,修修围栏养养禽。
写写诗词读读报,哼哼老曲弄弄琴。
动动身体散散步,去去故乡看看云。
拉拉家常叙叙旧,聊聊往事比比今。
吐吐怨气消消闷,找找乐趣开开心。
诗歌自先秦《诗经》以来,历经几千年,深得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热爱。历代文人墨客和劳动人民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包括大量光辉灿烂的不朽作品。记录了当时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史实。文体也日益变化多样,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曲,赋,联,散文,到现代散文诗等等,各代都有盛行的体式,按其成就而言,就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体式,都能也应该言情言事言志。打个比喻,体式是个瓶子,可以有各种式样,可以简洁明快,可以古朴苍劲,还可以豪华大气,关键在于你往里装了什么东西。总不能用茅台酒瓶,装上自家酿的老酒,也说是国酒,大家不认可啊。你把茅台酒装在可乐瓶里,也还是好酒。所以文章的体式不存在优劣。我对诗的体式有偏爱无偏废。你爱用什么体式就用什么。不以褒喜,不以贬悲,世界上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各类人等都赞赏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自己满意,还有些朋友喜欢就可以了。
2015年11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