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云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九·一八”事变那晚,生于浙江宁海。青年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1964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著作有长篇《乱世丞相》、《大亨黄金荣》、《大亨杜月笙》、《大亨张啸林》、《魔窟76号》、《仁者陈龙》等六部;中篇有《嘉定三屠》、《徐光启的故事》、《捻军起义》等五本;散文《塔影波心流不去》与语言著作《汉语谚语词典》各一册。《大亨黄金荣》在《文汇报》连载后,获得上海市连载小说二等奖;散文《一只纯种波斯猫》获上海市“耕耘杯”征文一等奖。
序《新雨后·晚来秋》
张忠纲
云青兄是我的老同学,1959年我们都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同窗五年而终生难忘的愉快岁月。云青兄长我九岁,阅历丰富,识见超群,我一直是把他当作兄长看待和尊敬的,他对我这个小弟弟更是爱护有加。前不久,他写信给我,要我给他的散文集《新雨后,晚来秋》写序,并说:“随便给我写几句就行。说什么都可以,只要老弟为我留下点文字,我就开心了!千万不要推辞。”我随即回函:“学兄所命,弟岂敢辞,正渴望读兄大文以补弟之浅陋呢!请传来,待弟饱读也。”他果真传来,我果真饱读,而且是如饥似渴地逐字细读。喜读佳文精神爽,真是莫大的享受啊!
读云青兄的大作,第一个印象是“博”,或日不是贬义的“杂”。诸如描摹山川风物,评点史实掌故,怀旧忆往掠影,亲情友情写真,社会病态素描,老年养生漫谈……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二是“细”,心细,观察深细,描写细致。这全赖思想敏锐,洞察秋毫,于细微处见精神。如《一袋子碎鸡蛋》,小中见大,从琐屑小事看风格。又如《爱在“音乐中散步”》云:“一舞出“四讲”——讲究个人卫生、讲究仪表风度、讲究肢体姿态、讲究良好习惯”,“人老了,得避免鬼行鬼态鬼模样,我们应该‘赖在青春里不走’,怎么个‘赖’法?在‘音乐中散步’呗!”又如《比丘尼巧解“佛”字字义》云:“你看这字的偏旁‘亻’就是你、我、他,一切人。这个‘弓’字的几个弯儿,是人一生不可逾越的‘坎’——生、老、病、死,任何人不得豁免。只有双手合十‘‖’,皈依向佛,才得解脱……善哉!老尼的‘佛’字说,是字典、辞海、研究文字的小学所没有的。她讲得禅机盎然。”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哲思,引人遐想。
有一件事在我脑海里萦绕很久,未得答案。2014年金秋十月,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1 959级同学举行入学55周年、毕业50周年大聚会。13日下午,在中文系院里举行了我们捐赠的“斯文在兹”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合影留念,然后座谈叙旧。14日上午去颐和园,乘船畅游昆明湖。云青兄是我们同学中年龄最大的,虽然83岁了,仍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风度翩翩,犹如玉树临风,丝毫不显老态,始终参加了聚会的全部活动,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直到读了云青兄这部散文集,才恍然大悟。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爱击剑,爱射击,爱骑马,爱跳舞,爱旅游,交游广泛,笃于友情,爱人情深,助人为乐,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他在《身可老心留稚》一文中写道:“一个人的心是不能老的,老了就会破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嘉定人。……到86岁生日时,即新世纪来临之际,他孩子般地大声宣布:‘于光远网站开通了!’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之初,性本玩,活到老,玩到老。……这是一种‘现代化’保健。”“可见留有稚心,可以祛愁,可以息怒,可以异想,可以……老人的身与心之关系,应是——人近黄昏,心似清晨。”《风度可以不老》一文说:“人老,风度可以不‘老’。”《再说“风度可以不老”》又说:“我们都是小人物,老年的小人物,但为人的风度可以不‘小’;人易老,风度可永存!”而他永葆“稚子之心”的秘诀,就是随时随地都注意从大自然和周围环境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榕树身上,看到了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模样,我感染了一些浩然之气;看到它那潇洒的美髯,我受到飘逸美的熏陶;看到了她那奇异的生命力,给了我一种定力。”(《美丽的南国树——榕》)孔夫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俗谚云:“七十犹有赤子之心。”人老心不老,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正是吾辈耄耋老翁的长寿之道啊!吾当以云青兄为榜样,终身服膺而实践之!
难违兄命,只好以读后感代序以塞责耶!还望云青兄恕之。
2016年1 1月10日于旧金山
(张忠纲,旅居美国的张忠纲教授,为山东大学中文系博导、文史哲研究所所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