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在河南省楹联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河南当代获奖对联选》即将付梓之际,我们怀着对历史、对未来、对联友和对中华楹联事业负责的态度,就编选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向广大联友和读者说明如下:
一、编选本书的初衷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以来,对联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对联创作活动蓬勃发展,各种征联大赛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成为推动群众性对联活动的一种强大力量。这些征联活动将对联实用性强这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装点祖国山川园林、振奋民族精神、歌颂改革发展成就、服务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同时,它也大大增强了联坛活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普及了对联知识,壮大了创作队伍,丰富了对联文学宝库。这些征联中的获奖对联,大多是沙里淘金、千里挑一的精品力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鉴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全国各类征联大赛中,有一批获奖作品系出自河南联家之手:这种现象在河南省楹联学会成立之后尤为明显。为了荟萃河南联家的获奖作品、检阅河南对联创作的成果,展示河南对联创作的水平,树立河南楹联队伍的良好形象,并为研究河南对联文化发展历程积累宝贵的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可品可鉴的河南当代精品对联选本,促进河南楹联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中华对联艺术进一步走向繁荣,河南楹联学会遂研究决定:在省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在编辑出版二十年《会员作品选》和《征联作品选》的同时,出版这部萃集我会会员在全国获等级奖(或相当于等级奖)的《河南当代获奖对联选》一书。
二、编辑体例
l、收录范围。本书只收录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联大赛中获三等奖(含三等奖)以上的作品,包括被大赛主办方称为金、银、铜奖和最佳作品奖的作品,同时也根据会员报送的材料,适当收录少量《中国楹联报》“征联大擂台”、《中华楹联报》“三味奇杯”擂台赛和《对联》杂志擂台赛的冠、亚、季军奖,以及诗钟赛的状元、榜眼、探花奖等。有些为名胜古迹园林举办的征联活动,层次较高、组织规范、评选认真,但未分奖励等次,只评出获奖录用联并已悬挂者,也酌情收入。限于篇幅,其他优秀奖、佳作奖、
纪念奖、鼓励奖、入围奖、人气奖作品等均未予收录。
2、编排设计。本书内容的编排以学会为单位划分板块,作者分别列入所属学会板块之中,作品则大体以获奖时间的先后为序。各学会的排列和作者排名则不分先后。每位作者均附有个人照片和简介。所有作者的简介、照片和获奖作品均由本人提供。少数未能提供或未能找到照片者,只好暂付阙如。个别已故或失联作者的资料,由所在学会或本书编者查阅有关资料后予以补录。每副获奖对联由题目、正文、附注三部分组成。“注”的内容原则上包括征联时间、主办单位、大赛名称和获奖等次,用一两句简要的叙述性语言说明。不过,由于有些作者未能完全按照征稿统一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我们限于时间和精力,对书中每位获奖作者的获奖情况,只能做到大体规范一致。对举办单位列举的繁简程度,对举办单位使用全称或简称的情况,尤其是对同一奖项名称的表述,未作绝对统一。少数缺获奖年份者,只要奖项明确,一般亦未及要求作者补报。另外,凡词典和工具书中能查到的成语典故,一律不加注释。获奖对联上下联的末尾,一律不用标点。
三、关于获奖对联的质量
我国当代历久不衰的征联热潮,造就了一批联家,催生了难以数计的精品力作。大多数获奖对联是得到专家认同和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其中一部分或将成为传世之作,其文学鉴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都是勿庸置疑的。
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个选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乃至全国征联获奖作品的一个缩影。本书共收录全省91位会员在全国获三等奖以上对联728副。有些获奖作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查核。不过本书收录的显然还不是我省作者在全国各类征联比赛中获等级奖的全部作品。由于有些获奖作者没有与我们取得联系或未来得及向我们提供资料,有些作者因资料保存不全只选送了部分作品,等等,因而这个选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遗珠之憾。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这部书总的来说仍不失为一部质量上乘的精品联集,值得珍视。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征联活动的层次、类型、规模、经验、难度的差异,以及其它这样那样的原因,并非所有全国性的获奖对联都是佳作精品,其中确有质量平平甚至违律的作品。例如,有的趣联只求“趣”而不大讲求“律”;有的联墨奖作品可能只重视书法而忽视楹联的质量;有些征联出句本身违律也势必造成对句的违律;还有少数征联活动特别是一些早期征联活动,由于主办者和评审者缺乏楹联的基本知识,只重视思想内容而不懂得联律,公开揭晓时甚至在省级公开报刊揭晓时就存在种种违律的问题。对于这些现象,近年来楹联界曾经作过不少批评,省楹联学会会刊《河南楹联》亦曾开辟有“病联指瑕”栏目,相继发表过多篇文章予以点评。这次编辑这部书的过程中,我们对此作了比较严格的把关,在编辑过程中放弃了那些虽也获得了全国性评奖的等级奖但存在有严重违律的作品。
但是,为了反映对联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些真实情况,我们经过斟酌,仍有个别质量平平或局部失律的对联作品得以保留,不过这在本书中只属于极少数,相信读者自能予以正确鉴别和客观评价。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全省各级楹联组织和众多联友的关心与支持,是获奖联家辛勤培育的花朵,也是编委会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编辑出版的组织和联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人手紧张、资料不足,难免有策划不周、编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方家、联友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