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国朝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自古皆然。史、志、谱都是既有事实的记录:鉴古可以知今,继往可以开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乃纂史、修志、续谱之宗旨所在。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故主政一方的明智之士,莫不重视史志修纂。
观历代方志,多止于县;县以下行政机构,有志者甚少。“盛世修志”之传统由来已久。尔今正值盛世,修志之风蔚然而兴,不唯省、市(地)、县志纷纷面世,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亦相继现身,争奇斗妍。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和政权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发展迅猛,面貌日新月异,将这些沧桑巨变载于志书,流传后世,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故各乡镇争相将修志大事提上议事日程,选拔人才,萃集资料,夙夜研讨,以求早日见功。
朝城昔日为县,今日为镇,历史悠久,地处要冲,其分量之重,远非普通乡镇可比,故历任主政者和地方志士,皆念念不忘修志之事。早在上世纪末,即已启动修志工程,后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编修工作时断时续,迟迟未能告竣。为以尝夙愿。经过各方人士一年多不懈努力,一部熔县史和镇史于一炉的完整志书终于杀青付梓,实乃一方盛事。
今日朝城一带,夏商周三代乃兖州之城,春秋属卫国,战国系魏地,秦代为东郡所辖,汉初始建县,县名“东武阳”。王莽篡汉后曾改名“武昌”,东汉初恢复原称谓=北魏时直称“武阳”,武周时县名“武圣”,唐开元七年( 719)改称“朝城”。唐末曾一度恢复“武阳”旧称,五代后唐时定名“朝城”,沿用至今。朝城县,宋代属魏州,元代属东平府,民国时期先后属山东济西道、东临道、聊城专区,建国后先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和山东省聊城专区(地区、市)。1943年和1953年曾两度设观朝县,时间总计只有4年。1956年,观朝县撤销,朝城作为县治的历史最终结束。此后,朝城县先后为莘县的区、公社和镇驻地。朝城的建县史,长达2160年。
历史上的朝城县,版图十分奇特,西北、东南狭长,西北到今王奉镇的南庄西,东南到今阳谷县的李台南,直线距离约120华里。东西最狭窄处在今董杜庄镇孙家附近,直线距离仅有5华里。当时朝城县的版图面积约为莘县的1.5倍,故有“莘县一大片,朝城一条线”之说。
回眸历史,有许多重要事件曾经发生在朝城,有许多知名人物曾经活动于朝城,更有不少高官显宦祖籍朝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在此筑台会盟诸侯,朝见周天子,会盟台遗址至今尚存,“朝城”之名也由此而来。东汉初平三年( 191),曹操出任东郡太守时,郡治就在东武阳。兴平二年(195),袁绍率军攻东武阳,时任东郡太守的臧洪督军坚守,誓死不降。城破后,臧洪与郡丞陈容一起被杀。“臧陵麦流”曾被列为朝城八景之一。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曾在朝城集结军队,谋划与后梁决战,并由此出发,破釜沉舟,渡黄河南下,一战而灭后梁。明代,朝城出了四位官居要职的名人:江东曾任兵部尚书、宣大总督,战功赫赫,多次赢得朝廷褒奖;王德邻官至山西道御史,铁面无私,享誉一时;李继宗曾任陕西按察司佥事,以勤政爱民著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万阶官至陕西布政使,愤世嫉俗,忠于职守,视名利如草芥。清代,范县县令郑板桥曾兼署朝城——县事,他鸣琴而治,赢得了朝城士民的好评。1927年,当时民团和黄沙会联合,围困朝城,血战邵庄,终于赶走了号称“鲁西王”的地方军阀薛传峰。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时任鲁西区第一地委书记的张炳元被杀害于朝北化庄;1940年.八路军二十二团政委史钦琛牺牲于朝北耿楼;1942年7月,朝城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齐南峰血洒朝北,朝城县曾一度更名“南峰县”;同年9月,民族英雄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到达朝北回族镇张鲁,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病逝后又初葬于此;1943年,冀鲁豫军区发起朝南战役,将汉奸文大可所部打得一蹶不振。战争年代,朱德、宋任穷、杨得志、苏振华、赵健民、李聚奎、杨易辰、黑伯理、谷牧、丹彤等老一辈党、政、军领导人都曾到过当时的朝城县或在朝城县境内战斗、工作、生活过,给朝城人民留下了许多至为宝贵的历史记忆。
朝城变为镇级建制后,仍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厚重丰富的历史积淀在全县诸乡镇中居于重要地位。经过50多年的稳步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突飞猛进,朝城镇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前行后继,不断接力,开创了朝城镇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的大好局面。今日之朝城,政通人和,上下齐心,龙腾虎跃,百业同兴,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修志存史,可谓正当其时。
本志既不称县志,又不叫镇志,而是笼统地定名为“朝城志”,这是由朝城先县后镇的特殊历史决定的。书中既记录镇史,又述及县史.以期使读者对朝城的由来与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了解。
莘县政协原副主席 杨巨源
2013年8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