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成跃生,男,汉族,1958年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曾下乡插队(知青),1976年12月入伍,从戎四年。长期在新闻单位工作,任记者、编辑,有五十余万字作品见诸报刊。后到党政机关,先后任洛阳市农工委综合处处长、洛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共洛阳市委老干部局纪律检查员、副局长、调研员等职。现为河南诗词学会理事、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少陵诗词文学社河南总社副社长、洛阳诗词学会顾问、洛阳老年诗词学会执行会长、 《洛阳老年教育》执行总编。
始信跋涉总有乐(自序)
四十年前,在飞雪飘飘的大别山,刚刚入伍参加新兵连集训的我,面对崭新的军营生活,激动地写下了一组《大别新兵词》。时光飞驰,这组今天读来虽感稚嫩的诗,仍散发着当年的青春气息。这组诗,我保存了四十年。
三十年前,在古都洛阳,身为《洛阳日报》记者的我,采访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来洛阳考察工作的著名诗人贺敬之。我向仰慕已久的诗人提了很多问题,贺老和我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我们谈起不同的艺术风格,谈起朦胧诗,贺老随口背出白居易的朦胧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问贺老,《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歌您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贺老谦虚地回答: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在文化素养、生活累积和社会知识方面比我们的前辈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相差很远。在战争年代环境中,我们的底子就比较差,后来革命战争胜利了,全国解放了,又要去做别的工作,所以说作为一个作家是不成熟的。”说到创作道路,他一字一顿地说: “不管你追求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走什么样的创作道路, ‘和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始终坚持的创作主张,也是我努力去做的,”他的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十载弹指一挥,贺老当年亲笔书写的“和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与成跃生同志共勉”的题词,我一直珍藏着。时光荏苒,许多年过去,先辈作家的谆谆教诲,仍时常让我久久回味,记忆犹新。
我挚爱诗歌创作,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写写停停,但从不敢懈怠。我对大诗人“看了很久、听了很久、想了很久”才动笔创作的严谨态度十分钦佩,对大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功力更是仰慕,对他们创作时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万马奔腾,八面来风的灵感深为叹服!我一直在苦苦追求,但总是感觉收效甚微。随着阅历的增长,积累的增多,我逐渐悟懂了陆游老先生的一句话,“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这位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词的南宋大诗人,寥寥数句,就道尽了写诗的真谛。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晨崧先生在一次诗词文化高峰论坛上谈到诗品与人品时,曾十分感慨地说,人有精神诗有魂,写诗先学做诗人,视野、胸襟、品格、情怀的高低,自然决定了作品境界的高低。我又想起大学者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开篇首语: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真乃透辟见解!十年前,从事老干部工作后,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我又重新燃起了创作的激情之火,十多年间先后创作了长短不一的诗歌近千首。但回过头看,真正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我总认为,创作的收获,是跋涉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耕耘劳作后带来的喜悦,是登高望远时感到的欣慰。今天,之所以不揣简陋地把这些作品编辑成集,主要是想把这些年来深深感动过我的东西,把这些合着时代脚步的歌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粗疏之处,企盼指正。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探险如此,文学创作更是如此。一路走来,两肩风霜;回眸望时,桐花正香。不忘初心,笔耕不辍,忠于少年时的梦想,实乃快事也!这正是:
“古人都云学问深,
少壮工夫老始成。”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前面路还长,仍需不懈努力,当自勉。
作者
丁酉年春日于洛阳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