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学德,一九五六年生,江苏灌云人,网名孤星永恒、东海啸夫,大专文凭,中共党员,灌云县作协会员。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四十二年,小学高级教师,做完小校长一十二年,中心小学图书管理员十一年。
业余喜爱文学,创作题材广泛,反映生活,感情细腻、文笔流畅,温度与力度、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作品都公开发表在《人民网》《连网文友会》《灌云报》《连云港日报》《灌云文学》《连云港文学》等。
像春水一样滋养心灵
徐继东
友张学德的散文集《潮河湾抒怀》即将出版,约请作序,笔者没有客套与推脱,爽快而愉悦地应承了下来。尽管我也深知,作序题跋,多为尊者言。为此,心里一直犯嘀咕,似乎领之有愧、却之不恭。
张学德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他从1975年意气风发走上讲台,到2017年功德圆满放下教鞭,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小学默默耕耘、播种。从教师到主任、到校长、再到图书管理员,张学德的工作脚踏实地,不声不响,他把一生最美好的42年时光,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仅凭这一点,就应该获得我们整个社会的尊重。
笔者曾多次慨叹,假使刨除社会功利与世俗偏见,最值得我们敬重的职业毫无疑问一定就是农民和教师。因为前者供给了食粮,后者传播了知识,这都是人类生存与进步所不可或缺的。
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张学德的"文学梦"是从记日记开始的。因为他教的是小学高年级语文,特别是在赏析解读名家名篇时,为了真正做到生动活泼深人浅出,让孩子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与掌握,张学德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他把自己的阅读心得点一滴都记录下来,这一记就是二十九年。
读得多了,记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智慧的火花闪闪烁烁就会时不时地迸发出来。于是,张学德开始尝试着向各级报刊投稿。张学德说,随着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发表,极大地激发了他阅读与创作的热情。特别是在退休以后,张学德把写作当成了自己最大的爱好和乐趣。
细细品读,张学德笔下的文字干净、简洁、清亮见底,就像春水一样,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在《潮河湾抒怀》里,。潮河两岸是青青的芦苇,芦苇荡是鸟的天堂。宽阔的水面上,你常会看到成双结对,形影不离的水鸡、野鸭在青波白浪间嬉戏玩耍。那水鸡、野鸭妈妈,领着那黑绒球一样的儿女,在水面上悠闲地漂来游去——。不是在大河边听着涛声长大的人,很难写出这般唯美、细腻、充满野趣的文章。
《那顿野鸭汤》文章虽短,却一波三折耐人寻味,。想起这过去几十年的那顿野鸭汤,虽然觉得满嘴生津,鲜美无比,但细细回味中总觉得那汤里,杂存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按理说,在那饥肠辘辘的年代,一顿解馋的野鸭汤确实值得回味。可是那特殊的政治氛围中,信口开河的恐吓与讹诈,真是令人五味杂陈,不寒而栗。
原生态"吟唱"有一种特别的韵味,那一份不加修饰的粗犷,更逼近生活的本真。过多的技巧与精雕细琢,难免有些花里胡哨。《吃山芋》《高粱忆趣》和《与玉米相处的日子》,简笔描绘早年清贫的乡村生活。如今,还有多少人能明白?“排骨汤”和"没眼鱼”,这些特定年代派生出词汇的含义呢?读了张学德的文章,许多尘封已久的往事,又被春风柔柔地唤醒了!
在《乡村野趣》一辑中,好多篇目写得妙趣横生。在《金银花》中,由二棵金银花的花开花落,浮想联翩,文章的落点却是"生命,需要呵护、宽容、等待,才会更美”。
《"胡侠"鸟》《彩蛛沁可敬的鸡婆》等,更是把一只不知名的小鸟、一只色彩绚丽的蜘蛛、一只护仔心切的鸡婆锁定为描摹对象,信笔勾画,游刃有余。确可谓花鸟鱼虫皆入画,泼墨点染雅趣多。
人们常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
是啊!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拓宽视野,还能让我们丰富知识、提升品位与素养,避免沦为庸俗油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与"行千里路"相比,。读万卷书"成本更低,也更容易事半功倍地快捷抵达。
在此,笔者即兴仿作一句。写作,是世界上成本最高的耕耘。。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同为孜孜以求的业余作者,写作的个中甘苦,笔者自然也是感触良深。
写作的初衷,一般都是"愉悦自我”,至于“影响别人”和“改变社会”,这是作家更高层面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真诚地希望文友张学德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既是祝愿,更是期待!以此为序。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