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洛阳老年诗词学会印象
成跃生
三年前的夏日,正在筹备创刊号的《洛阳老年教育》编辑部向老同志征稿,。银发诗坛"栏目收到的一组稿件吸引了编辑的目光,其中一张洁白的稿纸上用清秀的钢笔字书写的诗句"沧海遗珠迎旭日,蓝田掩玉放光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编辑部的同志称赞这首《畅想中国梦》的诗有唐韵之风。诗的作者就是洛阳老年诗词学会会长王宝龙先生。三年来,随着我对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市老年诗词学会这一团体的更多接触和了解,愈发感到这是一个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笔耕不辍、讴歌时代、充满正能量的特殊老年团体。
洛阳老年诗词学会的前身是洛阳老年大学诗词学会,由洛阳老年大学诗词班的老同志自发组建而成,。二十年来,批白发皓首的老同志在诗词文化这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里不懈耕耘,坚持守望,学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诗词创作硕果颇丰,已经成为洛阳老年大学一张靓丽的名片。这几年,·在《洛阳老年教育》的组稿、编辑中,我和诗词学会的老同志和老年诗词班的学员们有了近距离接触。去年,我又荣幸地接受学会邀请,参与了老年诗词学会的工作,对这一群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老同志们在老年大学中"学有所乐、学有所为"的风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他们那种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学员,老年诗词学会的会员,退休前大多数是老干部、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或其他多个不同岗位的同志,大家参加学习、切磋交流就是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洛阳理工学院教授、老年诗词学会会长段书远在诗词班教学二十年,培养了众多学员,编著了多本教材、诗词集,现虽年过八旬,患有眼疾,仍笔耕不止,折射出"最美夕阳红"境界。市总工会原副主席王宝龙先生在诗词班亦学亦教就是二十年,他带领下的众多会员,都成为优秀诗词文化的坚定守望者。王宝龙先生本人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老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正因为有了优秀的带头人,老年诗词班20年来培养学员1000余人,有创作能力的老年诗词学会会员发展到300余人。乐观、进取的老同志们,挥动彩笔,为洛阳放歌,为时代放歌,开展了多种纪念、朗诵活动,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学员们出版了百余部诗集,汇聚成了强大的正能量,为促进洛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学创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他们那种不知疲倦的追求精神。老同志们工作大半辈子,饱经沧桑,满头银丝,但一到诗词班学习,一参加老年诗词学会组织的活动,都一丝不苟,充满了精气神。我曾间位退休前在科研单位工作的老同'志,。你除了写诗,平常还干什么?·。他笑着说。越'学、越写越感觉不足,平常正史、野史都看,各方面的书都读,这样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永远丰富。。
你在课堂上,可以看到老学员们认真记笔记的神态你从学会推荐的来稿中,可以看到老同志一丝不苟的推敲痕迹;在座谈中你可以听到他们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声。很多老同志已经把听课、学习、创作、交流当做了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头疏发九成白,一树红花十里香”,“非是耆翁追盛誉,只求艺苑播心香”,“起舞翩翩银叟媪,吟诗朗朗古稀人”,“长寿秘方诗书画,去疾常咏赋比兴”,“霜发已忘霞染露,赤心圆梦笔生花”······读着老同志们发自内心的这些美好诗句,你能不由衷地感到他们那种在学习、创作中收获无穷乐趣的喜悦、美好的心情吗?
三是老同志追求的那种朴实,无华的艺术表现手法。已走过大半辈子人生的老学员、老会员,在学习品嚼古典优秀诗词文化的同时,很注意从自己的人生积累、生活积累中进行总结、提炼、写作,因此写出来的东西绝无那种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假、大、空”,不论抒情、写景、咏物都是种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一种经过锤炼的对生活认识的升华。象描写洛阳新风貌、新变化、新景观的"日照河心播翡翠,浆推浪底溅琼瑶”,“青山环抱登龙地,绿水穿行安乐乡”,“轻舟犁雪惊鱼跃,嫩柳梳风逗鸟歌”,“两岸楼宇沐斜阳,千丝垂柳拂诗情”赞美老年大学新校址的"洛浦绽新葩,开轩十万家。篱前公醉墨,霜后妪簪花。叙述生日之乐的"八十生日不寻常,螃蟹宴开喜气扬。儿拧螯曾孙啃腿,媳掀底壳女吃黄"等等,都是信手拈来,颇有点"清水出芙蓉"味道,读来让人感到自然、亲切,不仅看到了他(她)们心中的美好的洛阳,还感受到他们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追求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调动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叙身边之事、抒时代之声,已经成为老同志诗词创作的鲜明特色。为了激发老同志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掌握古体诗词写作的基本要求,这几年老年诗词学会在聘请专业教师讲课的同时,还采取布置同题作业、成果展示、即兴朗诵等多种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并且面向社会,适时组织老同志到企业、农村、街道、县区采风,感受时代脉搏,亲近自然山水,对大家创作出好的诗词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多姿多彩的人生乐趣。诗词学会的会员们除填词赋诗外,很多老同志还喜爱书法、绘画,沉醉于泼墨、忘情于丹青,诗词书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段书远教授为自己的作品插图配画,让人感受到专业画家的水平。诗词学会副会长赵文灿先生还担任着老年大学书法班授课任务,讲课之余撰写了大量学习书法的心得,发表在《洛阳老年教育》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有一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近年来,在省、市组织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洛阳老年大学成立30周年、。不忘红色初心、助力出彩中原n、喜迎党的十九大等重大宣传活动中,市老年诗词学会都积极配合、精心组织,老同志们踊跃参加、认真写稿,圆满完成了任务,收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二十年的辛勤努力,使洛阳老年诗词学会赢得了一系列荣誉。继去年获得。河南省2011-2016年度诗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后如今年7月份又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社团"光荣称号。获悉喜讯,不胜感慨,我也赋诗一首,衷心祝贺,诗日“禹王马蹄浅草没,又闻古都飞遒歌。洛阳太学血脉流,花城咏诵白发烁。不老松柏枝干茂,抖擞黄忠豪气多。人生历历凝笔端,月下苦斗汇江河。”这既是祝贺,更是表达一种对老同志们。理想永存、思想常新、学无止境"精神的由衷敬意。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