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魏甡生,男,1946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青少年求学于山东平阴,山东农业大学毕业,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06年退休。从小热爱文学,在科研岗位上及退休后发表过近百篇有关气象、地质、医药等方面的科普文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与大学者季羡林结成乡友,写有不少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近年热衷于。'红学"研究。愿这本小书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能有所帮助。"
自序
退休十年,我参加北京雅园文学班,先后学习了古代散文《古文观止》二百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元曲三百首》等。在学习这些古典文学的同时又开始重读《红楼梦》并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
走进"红学。,我立刻就感到这是一片汪洋大海,深不见底,举目无边。不过,我没有退缩、没有犹豫,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查资料、阅文献、寻线索,现场调查考证,经过几年折腾,终于理出了一些头绪,澄清了原来的厂些模糊认识,更多的是增长了学问和见识,受到了启发与鼓舞。现在把我对"红学研究"的理解和认识,归纳整理出来,肄给我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不亦乐乎!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红学"研究的成果大多是先贤和专家们的。可喜的是,几十年来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已经不单是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事情。一些普通的读者,普通的《红楼梦》爱好者,一在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研究考证中,也发挥出重要作用,基至有重大贡献。这是因为《红楼梦》来自民间,因为曹雪芹的后半生,生活在百姓之中。《红楼梦》中的许多素材和灵感不光来自王府贵胄,还有不少取自于乡村民俗,得益于临山近水的风光景物。他的才情,他的文学创新,他的人性释放与人性关怀,感动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红楼梦》不但在贵族中流传,而且在民司也有广泛的市场,受到民众的喜爱。如今,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对外开放、公众参与、读者与专家共享的文学空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感到欣慰的是在"红学"探索中,我有两处小小的"发现刀《红楼梦》甲戌本第七回,有一首回前诗。卞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橙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这涉及秦可卿的身世,刘心武先生分析认为,'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朝被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匿藏在江宁织造府曹雪芹家里。。家住江南"暗示,这个女儿的家是废太子被圈禁的地方一祁县,今昌平郑各庄。郑各庄以北有条白河,所以说"家住江南。。我认同刘先生的看法。但是,这个。江"不是白河,应该是温榆河更准确。我调查"昌平郑各庄。,网上赫然写着郑各庄村,隶属昌平区北七家镇',..····位于北京中轴线正北,南距天安门20公里。......村北依伴北京的母亲河一温榆河的源头,这里亲山近水、景自天成。'清代康熙年间康熙行宫和王府旧址,称郑家庄皇城。
温榆河源头,风光秀丽,康熙末年在此建了行宫,康熙还没住进去,反而成了太子的囚禁之所,而白河远在几十公里之外呢。
二、关于秦可卿的。家。,我从《红楼梦》小又发现了个线索第五回,宝玉要见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哪里带去?。看北京地图,出安定门,向北二三十里,正是郑各庄的位置。可能这里指的就是被废太子的理王府。
仅此而已!其余皆是对别人研究成果和发现的挖掘与引伸,睹物思情,免不了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发一些议论而已!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上世纪陈寅恪先生称赞王国维的话。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哪里会有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改革开放,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一个可以说真话,讲实话的时代,一个不定调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的时代。这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本保障,当然也是"红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作者自序,赋诗二首
漫浸红楼
一
一遍红楼解不真,茶余饭后尚逡巡。
欲知书卷玄机在,文献传于行内人。
二
黄叶红楼漫浸浔,桑田沧海几浮沉。
前贤勘校有疑似,我辈求真问浅深。
王则厚、张养梅等学友对本书作了认真校对特别是孟庆山先生对全文作了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正对其中的诗词,在韵律、平仄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和修改,在此深表感谢!
魏甡生2017.12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