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丁怀亮,现年九十一岁,中共党员,…九四九年初春,由“国立长淮临中”返乡。经丁集小学校长丁佩贤介绍,任丁集小学义务教师,当年冬季参加教研会学习,经过考试合格后,由县组织部下文,一九五零年春季任丁集小学校长。之后,又任板张集小学校长,桂集中心文化站站长。于一九五二年春调到风台县文化馆工作。一九五四年参加省举办的“文化馆干部专业培训班”学习,…年后结业,后又结业于“中国戏剧、电视捌函授中心”。一九七六年兼任风台文化馆代理馆长;一九七八年调到凤台县文化局工作,专抓文艺创作。曾任风台县文联副主席,淮南市剧协理事。并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
序 言
周文龙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国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既有上层社会、知识界视如掌上明珠的“阳春白雪”,也有国人普遍喜爱的民间文艺“下里巴人”。而这些浩如烟海的精品佳作之所以得以传世,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有数以千万计群星璀璨的作家、诗人和广大名不见经传但却一生辛勤工作在文化战线上的文化人,以及隐身在民间的无以数计的文化、文艺爱好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耕耘与热情传播,无私奉献与甘为人梯,才使得我们有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骄傲与自豪。
我面前放着一本载有地方小戏、诗歌、散文等作品的文稿集,书名《群文金秋》,作者已是91岁高龄的老文化工作者丁怀亮先生。他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是一位“辛勤耕耘与热情传播,无私奉献与甘为人梯”的基层文化人。我与丁老并不熟悉,我85年从北大荒调回凤台县,后来进入县政府,也曾分管过几年的文化工作,但那时他已退休,而且回到乡下居住。但从县文化局、文化馆不少同志的言谈介绍中,对他的经历、他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精神以及坚持创作、笔耕不辍的恒心、毅力,都有了一些深刻的印象。至于他的那些作品,桂少云同志写的序言中已经做了一些分析和点评,我这里就不重复了。我想说的悬,像他这样一位一生工作在基层文化战线的老干部、老党员,文化水平也不太高,凭着一颗对党的文化工作的热爱与拥戴,对广大人民群众渴求健康文化生活的理解与支持,对家乡民间小戏、歌舞的执着与追求,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完成本职业务工作的同时,竟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或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成功地写下了那么多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乃至频频登上省、市演出舞台而且多次获奖的小戏、歌舞作品,的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则是他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和精神风貌,再现了当年多姿多彩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想。
时下人们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窃以为,“不忘初心”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践行,一种始终不渝、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这里姑且不论党的宏观的“不忘初心”了,就个人而言,不论身份如何,也不问地位高低,更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把自己对党的信心、对祖国的未来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不是空洞地而是脚踏实地地、一件一件事地去做好、做完美,那么,他或她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不忘初心的人。浏览着丁老的这本文稿,我感到丁老就是一位不忘初心的老干部、老党员,更是一位不忘初心、令人尊敬的文化人。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所从事的那一份事业,不忘自己为了那份事业所挥洒的汗水、所付出的心血。现在生活好了,会写点东酉的人都爱出本书,并不算什么。而丁老的这本书,我觉得更有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可以使现在的人们重新认识一下当年的中国特别是当年的凤台县,认识那个时候凤台人民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的风俗人情;第二,它还可以启迪教育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从老一辈人的身上学点什么,懂得应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对待人生理想和个人追求,怎样把个人事业与国家、集体和社会结合起来;第三,它更可以为现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们提供一个做人做事的榜样,思考一下在自己的岗位上,怎样才能像丁老那样,做一个称职的德艺双馨的文化人,而不是日日敷衍、马虎,年年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一生了事的混世人。新时代社会文化,正是大家大展身手的好时光好季节。人民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有温度有品位、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有理想、有作为的文化人,都应该向丁老那一辈文化人看齐,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算不上是什么序言,只是看了丁老的文稿,有些感想而已。写出来,愿与丁老共勉,亦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2019年5月于凤台补过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