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二〇〇八年六月七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我市申报的潮州歌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本书收录的原创潮州歌册,题材和内容均与潮州文化有密切关系。谨将此书奉献给长期以来为潮州歌册的继承、传播、创新、发展、繁荣而不断努力的人们;并奉献给所有喜欢写、喜欢唱、喜欢听、喜欢观看、喜欢阅读、喜欢研究潮州歌册的朋友。
二〇二三年一月
缅怀往事自欣然
(序)
——林汉秋
近日,得知锡权友又有一本潮州歌册专集《潮州有座湘子桥》即将出版,我立即写了《好事近·闻锡权友出歌册专著》:“幽院隐城西,岁岁朱藤花偃。慈母清吟歌册,伴绣娘针线。 儿时记忆浑难忘,传承情无限。着意耕耘不辍,赞著书才彦。”
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且友谊能保持几十年,一定是有共同爱好的。我认识陈锡权,是从一个“文”字开始。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一稿难上的《汕头日报》文艺副刊《韩江水》,不时刊登锡权写的小说,让人羡慕不已,更赞叹不绝。至1986年,潮州市成立青年文学会,他当上了仅有五名的理事之一。我应该是从这时候和他有了密切的往来,并成为他家茶座上的常客。至今,我仍保留着他原来住的那座小院诗一般的印象。“犹记朱藤红满架,闲看花落花扬。”我赠他第一首词《临江仙》的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
后来,他从企业调入潮州市群众艺术馆,当起《潮州文艺》编辑。而我,恰好于几年前离开了这个岗位。毋庸置疑,同样这份工作,他比我干得出色多了,风生水起。并且,四开四版的文艺小报,在他手里,又恢复成创刊初期的十六开本杂志,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编辑十五年下来,他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团结了一批新老作者。同时,策划主持编发了好几本文学艺术书籍。
编辑工作之余,他写戏曲小品,获省级奖;他写流行歌词,获省级奖;他写潮州歌册、搬上舞台,获国级奖。以致后来,我一读到他的曲艺新作,即先下断言:“参赛必获奖。”结果是八九不离十,真个是获奖专业户。
陈锡权非常喜欢写潮州歌册,坚持了四十多年,退休后更加潜心创作,出版了几本专著。现在,他又有一本潮州歌册专集《潮州有座湘子桥》准备出版。期待之际,谨填词一阕,表达对老朋友衷心的祝贺!《满江红·赞文友陈君锡权》:“早岁从文,研诗赋,仄平韵律。攻小说,播名东粤,友朋皆识。专职办刊心血注,潜神创作情怀翮。试牛刀,戏曲与歌词,多收获。青龙庙,民俗述;姑嫂鸟,风情溢。颂昌黎韩愈,治潮功绩。湘子桥谣今古唱,牌坊街史仁贤集。数风流,文化写潮州,编歌册。”
陈锡权写潮州歌册,关于潮州文化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歌咏历代名宦乡贤的《人物风流史如歌》《山水长留颂韩公》,也有描写名胜风光的《百鸟新声》、《游赏潮州牌坊街》、《潮州有座湘子桥》等;既有取材于民间传说、精而美的《姑嫂鸟》《乌豆鸟》,也有结构宏大、史诗般的长篇《韩愈》。他如一名歌手,不时地放歌,真情地歌唱乡邦文化之美,以期把歌声传递给时代,传递向社会。
急就于澳洲墨尔本2022/12/16下午
(本文作者林汉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曾任《潮州文艺》《潮州日报》、《潮州文化研究》编辑。)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