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唐基,1945年生,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人,幼受家庭传统文化熏陶,兴趣广泛,喜收集散落于民间的人情温暖,擅捕捉那些美丽且具价值的古今美景和人文画面。闲暇之余,寄情山水,爱书画,赏昆曲,喜旅游,乐公益,斋号二紫轩曾在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大伊山乡土文章多篇。2005年主编《大伊山吴氏宗谱》2009年受聘为灌云县政协文史研究员,2012年应邀参加编写《大伊山志》。
序
孙毅
在灌云县城大伊山,吴唐基先生是位文化圈内名人,他的成绩,主要是对大伊山历史文化的追寻、探求和搜集,痴迷执着四十载,享有美誉“伊山通”。2021 年10 月,县电视台《看点》栏目曾播放其专访--《留住历史的印记》,这部专题片全方位反映了他的寻古足迹、心路历程和研究成果,使更多的人了解他,记住他,钦佩之余,更期盼访谈中提及的个人著述--《大伊山拾遗》早日问世!
据吴唐基先生介绍,他家祖籍安徽,迁居伊山近 200 年到他这辈,恰好五代。清道光年间,其高祖吴开,因避兵祸迁次海州府大伊市。彼时伊山,名为大伊市实是小渔村,一条小街,依山濒水,零星摊点,交易鱼粮。因此镇上素有“先有猫街后有伊山镇”的俗语。吴家落户猫街,起初走乡串巷,以行医卖药为生,到咸丰二年 (1852 年) 租房创松寿堂药号首开大伊山医药先河,从此起步发展,几十年里,由伊山老店,陆续在涟水、杨集、新浦开设三家分号。松寿堂医德医风广受乡里百姓称誉,名闻遐迩。
中国近代,灾难深重,身处乱世,诸业艰难。松寿堂几代人笔路蓝缕,久久为功,悬壶济世,救人无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老板吴自森甘冒风险,掩护资助革命人士,提供地下工作方便,体现了爱国爱乡的应有情怀以致几十年后已成将军的侍伊本、供职省府的厉国桢等人还前来登门专访,叙旧致谢。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松寿堂迎来了新的里积1956 年,公私合营,融人国有。吴氏家族几代人,有的继通祖业弘扬家学,更多的奔赴各行各业,吴唐基先生 1961 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县内企业,直至退休,颐养天年
幽古的大伊山,荟萃的人文,家乡百年变迁的耳闻目睹使吴唐基先生深爱家乡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青年时代,他假有心收藏旧物,寻访老人,收集地方掌故轶闻。退休后闲暇》余,他更是一门心思扑在搜旧寻古上,他的足迹遍及大伊山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阅遍家乡的异树名木,深宅古院,拜遗了《古伊揽胜》、《古伊搜神》 等专著,更受邀参加《大伊1志》、《大伊山传奇》的编,由此他对家乡的认知更丰厚、深邃。也正因为珠玉在前,因此他在构思自己的家乡往事时力求在这些巨肇中捡漏补缺,在“拾遗”上下功夫,多视角多层次再现当年历史,尤其对地方名士、市井百态更重着黑意在让后人从另一方位了然昨日,传承过往,珍惜今天,奋进未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而不致让历史留下空白、断层和遗憾。凭借这一意念,他笔耕不辍,日积月累,竟写下 10万多言的文字,积累下数百幅珍贵图片,加之家中松寿堂纪念馆里的诸多藏品,为成书《大伊山拾遗》 作了充分的准备纵观《大伊山拾遗》,全书十四辑,按事归类,节次分明如其中《伊山概述》《佛脉传承》、《道法留痕》 等辑,在他人之述基础上,各有新解新发现,道他人所未及,补他书所不足《乡贤小录》、《名医纪略》 共介绍 50 多位当年人士的事迹,不少都是首见资料,如留日博士路立纲、杀倭志士韩大胡、凡而不俗的赵四将军、扶危济困的高大善人、淮海戏创始人“小花褂”等等。《自然景观》中新发掘总结前人成果的大伊山十二属景点,以及古洞、奇石、古泉、古井。《遗迹寻踪》 中介绍古桥、古宅、书院、会馆等探古述源。《传说故事》 中首发苏东坡题壁天齐庙、鹿女踏花、金鸡岭、黑狗洞等传奇故事。《民俗风情》中有龙灯会、跳财神、摇糖球、玩大洋片等极具地方趣味的记载。《往事追忆》 中有抬财神、过夺子、玩大鹰、百年京剧等历史记忆,再现了百年过往世态。《松寿堂记》、《紫轩雅集》《老店名吃》诸辑,既有时代沧桑的侧面记载,又有家族人事的传承代谢,也有个人社交圈圈的来往佚闻。《札记一束》 多是作者读书学习笔记,囊括天文、地理、哲学、文史、诗词、画作等,札而成束,管中窥豹,可探作者的个人爱好、人生历程。书中各辑偶有转载,引用一些县内外专家、学者、友人的成果,意在印证或互为探讨,一是避免掠人之美,二是体现学术多元,作者的严谨态度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见。
人生易老,弹指挥间,千百年来,在大伊山这块土地上蕴育的人和事恒河沙数,吴唐基先生的《大伊山拾遗》,瓢取弱水三千,手捧沧海一粟,使旧话留于卷帐,让书林又添乔木,可喜可贺!而今此书付梓面世,于山于水,于民于政,于今于后,都是一件好事,一段佳话。县老科协鼎力相援,理所当然。此时此势,邀我作序,责无旁贷,于是慨然奉上心语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本书,共建精神文明,增进文化自信。
是为序。
2022 年8月于灌云县大伊山
注 :作者系原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灌云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上一书籍:血与火时代的祁县名士
下一书籍:汲泉斋诗文集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