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利明,1957年出生,祖籍内蒙古杭锦后旗。1979年毕业于内蒙古体育学院。2005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担任八年幼儿园园长,开始研究和探索幼他用哲人的思维、求真的精儿教育。神探索家庭教育,并著成此书。
前 言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初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我们把他变成了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在初生状态的婴儿他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是人的毛坯,他可以成为人,但是需要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我们才可以把他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在这二十几年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人的方式进行塑造,那么这孩子可以变成任何什么。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精神家园。家庭教育需要有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在好的关系基础上孩子才能够听从你的教导,教育才能在孩子身上起作用,教育目的才能够实现。家庭教育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化过程,家庭教育的目的性应该体现在与孩子的互动的全过程中,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是检验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我确信,如果我们只是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全力以赴,却忽视了家庭教育,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诚有效的交往和和谐的亲子关系,那将无异于在“泰坦尼克”号上只关心甲板上的椅子是否摆放整齐而忽视了航行的方向。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这种目的,不是一个单纯旁观者的毫无根据的期望,而是影响着为达到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
把有目的的行动和明智的活动等同起来,足以表明有目的的行动的价值,即表明这种行动在经验中的作用。“有意识的”就是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有意识的就是我们的活动具有有意的、观察的和计划的特征。意识就是一个活动的有目的性的名称,因为这个活动被一个目的所指引。换句话说,活动有目的就是行动有意义,就是有意要做些事情,并根据这个意向来认识事物的意义。一个合理的目的,它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它来改变环境。合理的目的是应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
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当你的行动或实践不再被冲动或习俗所蒙蔽,当它受到目的的指引,拥有好的措施和方法时,教育的过程就变成合理的和合乎理性的了。当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结果不再是偶然的事情,当这种结果转变为我们自己先前有目的的活动的后果时,它就变成合理的、有意义的,具有启发和成长的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依靠经验来教育孩子的,父辈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教孩子,或者学别人怎么教孩子我就怎么教。经验就是尝试摸着石头过河这样一种意义,用试验来表达就更清楚了。经验就是承受结果,这是在孩子教育方面最无奈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危险的选择,一切都交给了命运。我们没有做命运的主宰,也没有教给孩子二个好的人生。现阶段这样的家庭教育比较多,这是家庭教育出问题的重要因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单程车票,它不可以重来,再加上教育因果关系的滞后性,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大声疾呼家庭教育必须要有目的性,家庭教育急需目的性给予指导。
我们要告诉自己也要告诉孩子,童年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必须好好规划。生活的目的就是有目的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人生这么短暂,人的学习能力又这么的强大,成长的环境又是一个开放的形式,没有目的随意成长,是一项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在一
天天地长大,我们需要你给他规划,你的指导为他的将来负责。大家都知道人格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格的显现不仅漫长而且必须要一定条件才可以体现。通过做事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人是不是自私自利,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不是虎头蛇尾,还是善始善终。孩子通过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我们才可以发现孩子是不是有集体意识,是不是有责任意识,是不是孤僻,是不是合群,是否有心理障碍等。进入社会与人交往才能看到孩子有没有适应能力,有没有创造能力,人生价值观是否正确,结交朋友是否有别在工作单位通过与同事的合作你才能知道,他有没有协作精神,人与人沟通能力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有没有自信心等。回到家通过对待父母的态度,我们才可以发现这个人有没有教养,这个人有没有规矩,学会没学会尊重,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十到二十几年以后才能看到的结果,通过这些结果才能够反映出你这十到二十几年教育是否成功。这就是教育因果关系的滞后。
肉体的人通过父母的遗传给我们建立好整个决定身体最基础的生理运转系统,这一系统在我们出生时就已全部建立好了,后天我们只是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就可以了。教育对他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他不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而我们精神的人是离开母体以后才开始胚胎发育,这是人独有的第二次发育,我把他叫作“成长”。所谓“精神的人”是对人精神部分的一个总称,包括思想、意识、情感、人格、人性、人品、灵魂等等动物是没有精神层面的二次发育的,所以它是一代代的复制,正因为我们人有二次发育才使教育成为了可能,有了用武之地,让我们一代代地发展。精神的人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主要是在家庭,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也就是说孩子的精神成长主要是在家庭中被塑造而成的。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办法随时把它拿到手中看一下是不是塑造得符合我们的标准,是不是我们要的样子,因为他不是一个实物,但是他的的确确是我们一个人的主人,他主宰着这个人的未来和命运。
精神人格的好坏必须通过生活的实践得以显现,这个人做事情的方式、与人互动的方式,容入集体和容入社会以后才能被发现。但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人格是这个人一出生就必须要开始的工作,而检验成果又不得不等到十到二十年之后,等你发现有问题还很难重新塑造。这就是教育因果关系的滞后性。所以我旗帜鲜明的提出来家庭教育必须要有目的性。
教育因果关系的滞后恰恰反映了精神的人的成长规律,他提醒我们教育必须要有目的性,因为他不像我们的肉体随时会给你提醒和反馈,来指导你怎样把事情做对。在这方面精神的人的反应和肉体的人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今天给孩子喝水不对了,他的肚子一会儿就有反应;一个医生给我们的身体用错了药,我们的身体马上就会有反应;孩子身体不舒服有经验的妈妈马上就能知道,并且在这方面孩子也会经常提醒父母,我肚子不舒服、我牙疼、我头疼等。没有一个孩子会告诉父母我缺乏爱了,我缺乏自信了,我缺乏尊重了,我缺乏责任心了等等,因为孩子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的父母也普遍没有这个能力。当父母心中有了清晰的目标以后,就可以随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个精神的人,缺什么精神营养,父母应该如何提供。后面章节有详细介绍。
正如一位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进行总结时说:“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是在他幼小的时候埋下的种子。”人类的聪明智慧不仅是进行追问和研究,而且还要进行反省性的追根溯源,追溯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秀的精神人格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建立精神人格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地方,如何建立一个人的精神人格等。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追根溯源才能够找到建立“精神人格”的理论支撑,才能够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指明方向起到目标和灯塔式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解读,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精神的人这一成长特性。由于这一成长特性的不可逆造成了教育因果关系的滞后根据精神的人的这一成长规律,利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我们提出了家庭教育必须要有目的性这一重要观点。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