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简介
许庆西,洛阳市伊滨区司马街人,1941年生,1959年加入共产党,退休中学一级教师,历任中学校长。
退休后,长期从事司马光和许衡文化的学习研究,任偃师古都学会理事、洛阳司马光研究会研究员、洛阳许文正公衡研究会秘书长,2018年荣获“河南省优秀业余文物保护员”称号。主编洛阳《许文正公世家谱》《司马光修史独乐园》《司马温公独乐园》。参与编写《偃师姓氏源流》《偃师轶事典故》《偃师名人传略》《偃师聚落记》《洛阳大典》《千年帝都洛阳》等书。创办司马光纪念馆,组织考正独乐园遗址,在万安山上发现司马光摩崖题记。主动向市、区申报“许文正公祠”入选市保。“独乐园遗址”、“司马光摩崖题记”与“许文正公祠”均入选洛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事迹已载入《偃师名人传略》。2019年12月,洛阳经开电视频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人物播出不懈“寻找独乐园”的诸葛镇司马社区老教师——许庆西。
序
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 草 [七]》)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云:“诗品出于人品。
那么要谈司马光的诗,自然应该先识司马光的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迁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沫(si)水乡人。世称“速水先生” 宋仁宗(赵祯)景花五年(1038年)进士。宋神宗(赵项) 熙宁三年(1070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治所在今西安市)。熙宁四年,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讲学士居洛,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入朝为相,主持国政。卒于位,享年六十八岁。赠温国公,溢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全宋诗》卷四九八至五一二录其诗十五卷,《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关于司马光其人,记述评价较公允的当属《宋史·司马光传》。然而,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历史学家却不尊重历史,肆意歪曲司马光。最典型的应属《辞海》(修定稿)(1976年中华书局版):“司马光……他坚持大地主保守派的立场,强调儒家的纲常名分,死守祖宗成法,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任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并纠集保守派文彦博、富粥、吕公著、程颐等准备再起。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ye)兼门下侍郎。废新法,复旧制。(下略),”以后各版虽有所修改,但直到2004年,第六版《辞海》,仍说:“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下略)”
《辞海》商务印书馆,1978年修订版错误与《辞海》一样:“[司马光]……熙宁间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出外。哲宗即位,入朝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下略)”
对司马光的评价,关键在于:
一、“祖宗之法不可变”
司马光的本义是“祖宗之法善者”不可变,不是不管错对都不可变。
二、“笼统地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是不对的。司马光所反对的是王安石新法中与民有害的新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新法。
三、说司马光入相主持国政后,“尽废新法”。
这不符合事实。司马光入相主持国政后并没有“尽废新法”只是废除了王安石新法中与民有害的新法。虽然废除得很多,但不是“尽废”。
四、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看他对人民的态度如何。
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他对人民的态度如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竭力支持的。司马光不顾这些,当着神宗的面与王安石争论,坚决反对新法中与民有害的,这就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他入朝主持国政后,废除的都是与民有害的新法,这也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反之,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还应该看人民对他的态度如何。在他入朝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新法中与民有害的新法后,《宋史·司马光传》说:“海内之民,如寒极而春,旱极而雨,如解倒悬,如脱桎梏,如出之水火之中也。相与咨嗟叹息,欢欣鼓舞,甚若更生,一变而为嘉花、治平之治。君子称其有旋乾转坤之功”。
司马光死后,《宋史·司马光传》载:“京师之民罢市往吊,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岭南封州父老,以相率致祭。都中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译文:京城开封的市民纷纷罢市前往吊祭。还有的人,竟然卖掉自家的衣服购买祭品来祭奠司马光。市民们在司马光住的里巷间相聚号哭,护送司马光的灵车的人成千上万。及至司马光的灵柩在他的家乡下葬时,前去送葬的乡民们哭得像痛哭自家的亲人一样。岭南封州一带的父老乡亲,也相互随着他人备办祭品祭奠司马光。开封都城中及四方各地都绘制司马光的画像以进行祭祀,每天吃饭时都必定要对司马光进行祝福祈祷。”)
以上都充分说明,司马光是一个为人民所爱“事实胜于雄辩”戴、所敬仰的贤相。
五、关于司马光为政清廉,直言敢谏方面。
关于这一方面,《辞源》、《辞海》的各种版本均未只字涉及。
《宋史。司马光传》载:“(司马)光于物澹然无所好,……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译文: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百亩,他的妻子死的时候,他卖掉田产来给妻子办理丧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穿着粗劣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食物。)“无私则无畏。”正因为司马光的作风廉洁正直,所以他敢于向皇上直言谏铮(zheng)。小到对“苏辙策制切直”的不妥当处理,大到对百官欲给宋神宗加封号,他都敢于直言谏铮,置自己生死于不顾。
总上可知,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司马光,他确实是一个爱国爱民、作风廉洁正直的贤相廉吏。直到现在,在司马光的祖籍(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沫水乡、在司马光的诞生地河南光山县以及河南省开封市、洛阳市及温县等地,每逢司马光诞辰及逝世的纪念日里,人们都要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仅在宋代“京、洛间画以为图”,而且在今天更是四海皆知了。这就是作为一代贤相廉吏的司马光永久的魅力所在!
司马光虽然一生写作了千余首诗词,但并不以诗名。由宋代谢坊得(叠山)和清代王相(昔升)所编写的《千家诗》一书中,仅选了司马光的一首七言绝句《客中初夏》(原题应为《居洛初夏作》)。新中国建立后,由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由 林庚、冯阮君所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由季镇准、冯钟芸等编选的《历代诗歌选》等书,均未选司马光一首诗。更有甚者,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在其选注的《宋诗选注》一书中,也竟然没有选司马光一首诗!
由上可知,司马光的人品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难道他的诗品就不值得一提吗? 在他上千首的诗词作品中,就没有一首可入选《宋诗选注》吗?
下面让我们仅举几例,以让大家品评:
初到洛中述怀
三十余年西复东,劳生薄宦等飞蓬。
所存旧业惟清白,不负明君有朴忠。
早避喧烦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
太平角处农桑满,赢取间阎鹤发翁。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过故洛阳城二首
其一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混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其二
烟愁雨啸泰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其日雨中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其二
小雨留春春未归,好花虽有恐行稀。
劝君披取渔蓑去,走看姚黄判湿衣。
看花四绝句
其三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又和安国寺及诸园尝牡丹
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土沃得春多。
一城奇品推安国,四面名园接月波。
山相著书称上药,翰林弄笔作新歌。
人间朱粉无因学,浪把菱花百遍磨。
在司马光千余首诗词中,像上面所列举的佳什,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试问那些所谓编注诗选的人,司马光这样的诗能不是好诗吗?渎怡吃柔诩总忧愠邻其乏迂杜奕态汐侮湄长掖熨摇跷汗聊琐痼检钰兢狰看奋蟑投凫按不高吗?
今天上午,许庆西先生和司马扩军亲临我的敝宅,顿使逢革生耀。许先生拿出一本由他主编的《司马光洛阳全诗》一书,邀我代为作序。
本来,说实在话,我现在是非常之忙,我正在撰写《杜甫全集详注详析全注》一书,全书预计在一千万字以上,计划用四至五年完成。刚刚写了二十余字,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处王彩琴处长又交给我一项《洛阳名园记》(李格非著)的详注详析新译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我是不会接受为许先生这本书作序的任务的。但是,我却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了。何以如此,理由如下:
一、是因为司马光是我所敬仰的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贤相廉吏所以我应当答应,义不容辞!
二、是因为司马扩军是司马光的后裔,又是我的贤棣,他是洛阳司马光研究会的会长,又特聘我作洛阳司马光研究会的名誉会长,所以我应该答应,义不容辞!!
三、是许庆西先生和我是同年,比我大六个月,我得尊他为兄。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余退休近二十年来,从众多书报、杂志及网络上收集到司马光或作于洛阳或写洛阳的诗近500首,命之曰《司马光洛阳全诗》。这些诗,占其录入《全宋诗的三分之一强。” 我为许老兄这种孜孜不卷、老而弥坚地继承和弘扬司马光精神所感动,所以应该答应,义不容辞!!!
四、今年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纪念,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我应该接受,义不容辞!!!!
再一再二之,再三再四之“应该接受、义不容辞”故乐为此序。
于兹,谨赋《清平乐》词一首:
清平乐
许庆西君主编《司马光洛阳全诗》付梓贺词
(冠名格)
庆西许氏,君子谦谦是。
收集温公诗作美,二十多年不止。
欣逢华诞千年,神州纪念争先。
一瓣心香今奉献,洛诗四百余篇!
国际汉诗协会会长 王元明序
于二O一九年九月十日教师节,时年七十八岁也。
(序作者简介:王元明,字清民,号一勤居士。河南洛阳人。196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中共洛阳市委干部,洛阳大学教师,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洛阳文学学会,诗词学会会长,国际汉诗协会会长,新加坡狮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育才大学副校长,教授。曾多次出国讲学并主持国际学术会议1955年开始发表作著有专著《鲁迅诗译注》《刘禹锡诗文赏析集》《唐诗名篇新论》《小学古诗文浅析》《大学语文文言注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今译与习题简答》《陶潜新论》《杜诗试译》《宋词的爱国主义传统论稿》《苏轼的故事》等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旧体诗词70626首(其中牡丹诗词20314首)等。部分作品选入有关选集。)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