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何绍改,1943年生于湖北孝感,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企业新闻处长、宣传部长,又曾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石化文联副主席、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执行副会长,为高级新闻编辑、北京作协会员。创作出版散文特写集《碎石海滩》、撰写出版新闻研究专著《知微见著》、撰写出版科普专著《读月札记》《读星札记》,主持撰写出版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课题《后危机时代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晚年创作整理出版《晚来诗文录》三部,主要选录了晚年创作的新旧体诗词三四百首及相关文章一百多篇。
回眸来路长精神
——《晚唱——晚来诗文录之三》自序
何绍改
(一)
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在近年来病痛如此侵袭的情况下,竟然又写作、修订出《晚唱--晚来诗文录之三》。
我是被两病夹击,多病折磨。前列腺癌骨转移,在残酷地吞噬着生命,正常医治已无计可施;腰椎间盘突出不断恶化,拄着拐杖都无法行走,正常生活已难以为继;其他疾病也都赶来凑热闹,应接不暇,真是黄鼠狼尽咬病鸭子。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哪怕是每天抢出半小时的时间读点书,写点东西都很艰难,都是对疾病的一种抗争。
有人问:安心养病吧,这么干图的是什么呢?图名图利?早已看得很淡了。想在新闻或文学方面取得一些新成果?早已没有这个精力和平台。可能有人说,不过是病老之人的一种文字消遣,一种文字游戏。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从来不把自己呕心沥血所写的文字当作消遣和游戏,那起码是对自己和读者的极大不尊重。
那么,到底图什么?我所图的只有两个字:精神。疾病再重,精神不能丢。在与疾病的周旋中,坚持读点书,写点东西,锤炼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而且是现代社会巫需的价值。老同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说我是一条汉子,也许我所图的就是锤炼出一种汉子精神?老同学、军旅诗人刘世恩少将读了我前两部拙作赋诗鼓励,其中两句写道:“胸如大海地天鉴,志胜坚钢神鬼惊。”这也许是汉子精神的一种诠释吧。
(二)
第三部诗文录的编辑格局与前两部大体相同,但也有些变化。
近年来,我又写作了一些诗词,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有点灵感就抓住不放。在《新曲晚唱》中,选录了一百二十首近期创作的旧体诗词,没有选录新体诗,倒是选录了一些词作小令,目的是使其更为活泼一些。温儒敏教授想就此写篇评论,我婉谢了,因我的作品水平实在不够。
多年来,虽然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但稍有机会,我还是不放弃阅读。十几年下来,我大体阅读了古今中外百十位文化巨匠的传记、作品及相关资料,并做了一些简要笔记。我读书比较粗,只是从中吸取一些营养和熏陶,《阅读随录》从中选录了二十篇,多是阅读中国古代诗、词、曲方面的名家及个别我感兴趣的人物资料的随录因为不是做学术研究,不可能深入阐述,只是略作艺术比较,算是一种交流。第二部《晚来诗文录》也选了一组读书随录,基本以小议论为中心,第三部则以人物为中心,希望给读者留下更深一些印象。
值得说明的是《大地星光》。我曾在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全国性社团--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工作过一段时间,促进会的宗旨是推动中国各行各业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2008 年前后发生全球金融危机时,我正好参与一项大企业集团改革发展课题研究,写了一批研究报告,出版了《后危机时代大型集团的发展战略研究》等两部著作。《大地星光》中选录了其中十篇,这十篇是对十家特大型企业 2008 年前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改革发展的透视。这些企业分布在我国的多个重要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之所以仍然选录这十篇,一方面是这里涉及的问题目前依然在探索解决,虽然读起来有点枯燥,但依然有生命力,依然有阅读价值;另一方面是我搞了一辈子新闻,写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包括消息、深度报道、人物、评论及对新闻问题的研究,还出版了专著。这十篇算是有点代表性的深度报道,同时也是我晚年劳作成果的一部分,渗透着我的心血,值得格外珍惜。《夕照--晚来诗文录之二》选录了十篇关于深空探测的科普文章,这里却选录十篇关于企业改革发展的文章,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不是有意为之,只是工作上的巧合而已。
(三)
写作、出版第一部诗文录时,我并没有计划出版后两部,只是试图选录部分晚年的诗作、散文,配上人生杂录,与朋友们一起交流,给亲人们一点念想,对自己一个交待。
写作、出版第二部时,因为主要是关注新冠疫情及相关情况,加上病情迅速恶化,我也无暇考虑后面的写作,只想抓紧编印成书,算是记录一腔激情,铭记一段乡愁,了却一个心愿。
直到写作、编辑第三部时,我才逐步明确了各部的侧重点。第一部结合选录的诗文,重在对人生旅途进行一些思考,写自己;第二部结合抗击新冠病毒及回眸星际探索,重在对人类生活环境进行一些思考,基本写天地结合,开阔眼界;第三部则结合诗歌、阅读随录及企业集团研究,重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一些思考,重在写人间,进一步开阔视野。这三部写作编辑完成后,我晚年的主要写作也就大体告罄,主要成果也大体反映出来,主要追求也算大体实现,无所牵挂了。
三部书为什么都采取诗文录混编的方式,这是编辑第一部时形成的,后两部为保持风格一致就如法炮制了。因不是什么专著,这种编法倒也有个好处,对诗词感兴趣的可重在欣赏诗词,对文录感兴趣的则可重在看文录,各取所需
(四)
书名取作《晚唱》,这与前两部有紧密联系,更与我的身体及病情有紧密联系。我是奔八十岁的人了,身体又如此不济,《晚唱》之后还能“唱”什么?
如果今后还有精神,还能捕捉到一些灵感充其量再写一些小诗。如果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还能从这三部文录中得到一点精神营养和熏陶,那我就没有白忙活。
当然,我下决心编辑出版第三部诗文录还有一点精神寄托,就是献给我与夫人刘复娥的金婚纪念。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