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立明,男,生于1950年元月,河南省温县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1969年3月应征入伍,曾任新闻干事,在《解放军报》《前卫报》《大众日报》等登载稿件数十篇。转业后主要在县委党校任副校长,出版有论文集《求索集》退休后习练文学创作,在《老人春秋》《散文选刊》《奔流》及《学习强国》《大河网》《中国乡村》等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100余篇(首),并主编家乡《朱沟村志》。现为河南省作协会员温县作协副主席。
岁月如歌
(代序言)
悠悠岁月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永不停歇地一直向前流淌着。不经意间,永不停歇的岁月已把我带进了古稀之年。
回首走过的大半生路程,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荣辱名利,顺直坎坷,可以说自己几乎尝过了 (当然不能说是尝尽) 人生的各种滋味。好在自己在岁月的长河中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完全被命运所摆布,而是努力地去把握自己的命运,伴随着岁月的歌声不断前行着。
岁月之歌如同岁月之河,不可能一直平稳如镜波澜不惊,一个音调唱到底。在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路上,经历过的事情不可谓不多。岁月的舞台演奏了不计其数的各类歌曲,其中有舒缓的,欢快的,激越的,也有苦涩的,悲伤的,委婉的。不同的歌曲,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有喜悦,有激情,有幸福,也有无奈,有伤感,甚至痛苦。但不论哪种曲调,哪种感受,都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是一种收获,一种营养,甚至可以称之为一种宝贵财富。
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虽然没有了战乱,但却一穷二白,物资匮乏,粮食紧缺,人们过的还是糠菜半年粮的紧日子。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们的思想并不保守,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让我们兄妹五个先后都上了学。到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农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难。正在离家两里多路的邻村上六年级的我,一天三顿都要回家吃饭,经常吃糠咽菜,连肚皮都填不饱,甚至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就又返回学校。因为父母在生产队劳动还未收工回家。无奈而又幼稚的我便决定不上学了。是母亲在第二天又把我送回了学校。她说,宁肯饿肚子也不能不上学,并保证以后一定让我吃上早饭。从此,她便在晚上烙两个菜饼,或在锅底烧几个小红薯,让我带到学校当早饭 (此情节详见《怀念母亲》一文)。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知道了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也知道了努力学习,初中和高中先后考上了县一中和新乡师院附中(现河师大附中,省重点中学) 。以后又参了军,入了党,提了干。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又经组织推荐和文化考试,到省委党校理论班脱产学习两年,获得了大专文凭。在县委党校工作期间,我被任命为副校长,并进修了本科文凭。我坚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开展理论教学和科研活动,评上了高级讲师(副高级),出版了论文专集。还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省党干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
退休以后,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总不能饱食终日,心无旁骛,一直享受寂寞,消磨时光。于是,曾在部队从事过新闻报道的我,萌生了想利用这充裕的时间,重拿笔杆,去学习文学创作的念头。
有了这一想法之后,隐匿在岁月长河里的那些难以忘怀或值得赞美的故事与精彩瞬间,便一幕幕地涌上了心头。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困难时期的艰辛生活,少不更事的一件件趣事、傻事,在解放军大学校里的激情年华等,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而其中闪现最多的便是母亲的形象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那就从母亲写起吧。于是,我把发生在母亲身上那些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些事述著于《怀念母亲》一文,并试着投向了几家报刊,不仅被县报登载了,而且不久还被在退休老人中颇有影响力的中国“百强报刊”、河南省一级期刊《老人春秋》杂志采用了。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发生在我身边的亲人以及老师、战友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难忘老父亲》《记忆深处的汇款单》《三个红薯》《师德耀春晖》等稿子便一篇篇地写了出来,先后被《奔流》《老人春秋》《焦作晚报》等报刊采用了。
人生中的一些事虽然早已淹没在了流淌的岁月中,但一旦打开记忆的阀门,它们便会像决堤的洪流喷涌而出,冲击着你的情感中枢,让你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这些都成了我创作的素材。《儿时的年味》《鞭炮声中忆春节》《柳絮菜》《槐花》《石磨喻喻碾转香》《第一次吃月饼》《灶火烧》《我当过庄稼兵》《难忘军营过元旦》等稿件,便是这些如歌岁月的再现。
人到老年心不能老,应该与永不懈怠的岁月同频共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只要你走出家门,接触自然,融入社会,去观察,去聆听,去品味眼前多彩多姿的世界,你就会发现在你的视野里有许多精彩的画面。于是,春天的细雨,夏天的猛雨,秋天的雾雨,飘香的桂花,娇艳的君子兰,以及树下的落叶,街旁的招牌,商贩的叫卖声,孙辈的趣事等,都会像一首首欢快明丽动人的歌,拨动着你的心弦,让你文思泉涌,愉悦不已,情不自禁地将它们用文字描述下来,定格在你的岁月的记忆里。
除此,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一直牵扯着我的心。虽年届古稀并多年受着双膝疼痛的困扰,但我还是坚持游览了桂林山水、平遥古城、西安小雁塔以及省内的白云山、小浪底、杜甫故里、龙潭大峡谷等许多景点。当这些壮美的山水画卷和厚重的人文景观变作-篇篇游记后,岁月之歌便又增添了几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退休后不仅要乐于享受岁月的恩赐,大自然的馈赠,以及盛世生活的美好,还应接受岁月的挑战,勇敢面对困难,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谱写岁月的的新歌。我义无反顾地承担了编写老家《朱沟村志》的重担,用四年的心血和汗水,将家乡的近5000年历史浓缩于18万余字的志书,呈现在了父老乡亲面前,且未接受任何报酬。《编写村志寄乡愁》一稿便是我在这段岁月的心声。我还对我们温县这个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数部县志及不少历史典籍资料,对人们在茶余饭后普遍关注但又不甚明了的传说、故事,进行了考查和探讨。虽颇费了一些时日和功夫,但对其中的几个课题总算大体厘清了其历史的脉络,形成了数篇自己颇为满意的文稿。其中,探索和研究温县所处的怀川一带地名的起源与演化一稿《“怀”的地域探疑》,被省市多家报刊采用。探讨和描述古温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人文景观一稿《探寻苏封八景》,不仅被《奔流》杂志选用,还被《焦作晚报》以整版篇幅登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韶华虽易逝,岁月仍有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岁月的歌声中欣赏着世界的美好,伴随着岁月的旋律洒脱地慢慢老去,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所以,只要眼还能看,脚还能走, 脑袋瓜子还能思考,手还能操作手机,点击电脑,那就让自己踏着岁月的歌声继续前行,在最美的夕阳里欢度余生吧!
本散文集收辑的六十篇文稿,几乎是自己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之事,姑且就以《岁月如歌》作为书名。在此散文集即将面世之际,衷心感谢《老人春秋》《散文选刊》《奔流》《中国乡村》《焦作晚报》《学习强国》《大河网》及县报等报刊、网络平台的编辑同志多年来的精心指导和热情鼓励。
草上述赘言,作为代序,以就教于读者。
朱立明
2023年3月
上一书籍:晚晴居诗词耦钞
下一书籍:说说《那年那月那些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