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志》序
垣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李鹏
古往今来,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修志续谱,追根溯源,承前启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人有家,家有居,居而聚,村落成。生之地,为故乡,万物皆有根,无根则无命,人之根在故乡,无论达官显贵,抑或大众百姓,孰不由此诞生?受之启蒙得之恩惠?编修志书,记村庄之变迁,循家风之传承,觅乡俗之绵远,感先贤之慧达。在触摸久远根脉中感触生命,在回首相望中寻觅初心,在代代相传中汲取力量。
望仙,灵山秀水、风景优美,山峰层峦高耸,溪水清澈甘甜,飞瀑多姿多彩林木茂密青葱,古老村寨点缀于山间,田野牧歌醉然于林下,文明传承古今,人民安居乐业,可谓美景胜地、人间仙境。
然而,岁月无情,时代变迁,时间创造历史,亦能湮没历史,不传承,则归零时下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口外迁者众,古村留守者寡。昔日山村之繁华,今日屈指多孤寡,昔日村村读书声,今日孤校仅数人,现今老人若作古,望仙还有何人?节假日虽熙熙攘攘,但多为外地游客。古村起新房,但面貌已全非,明日之望仙已非今日、昨日之望仙。故乡、故人、故事,便会没于苍茫之中,古老文明便会烟消云散,没有根脉的延续和支撑,子孙便会飘零四散不知其源。如不及时修志续史,岂不愧对先人和后辈。若此,《望仙志》编纂岂不善莫大焉? 功其高焉?
一部志书,传承文明。丁酉年初,偶遇原望仙乡老领导马贵,谈及编志事宜,他热情高涨,说早已搜集不少资料,并自印成册,正待适时成志。后又征求多位望仙老乡意见,皆言造福家乡,众人所愿。以志传承文明,点燃乡亲激情。望仙在外人土.退休者,退而不休,在职者,加班加点。调查走访,查阅资料,拾零合整,罗列明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伏案疾书,漫笔纵横,数易其稿,众手成志。村支两委凝心聚力,尽其所能。编委成员各尽其责,无私奉献。可以说编纂望仙志的过程是望仙老乡的又一次大团结、大凝聚,是望仙精神的又一次大展示、大升华。团结奉献、顽强拼搏、淳朴智慧、真诚善良,精神不灭,诸事可成。《望仙志》凝结了全体编篡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其心可鉴,其情可敬,所有参与者,其精神定与本志同在共存
《望仙志》是一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史。圣母下凡、全采药、尧王访贤、帝舜德孝的故事光耀古今。历代贤杰志士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惩恶扬善,闻名至今。重教尚学化乡民愚陋为文明,兴办义学开乡村教育之先河。世纪之交望仙革命老前辈王靖华和邓凤翔及子女“情系故里、捐资建学”誉满舜乡。望仙人才辈出,目前,大学以上学历和在外工作人员占比位居全县各村前列。
《望仙志》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的壮烈史。1942 年 8 月,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望仙栗沟诞生,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根据地,根据地人民受尽敌寇劣行,宅焚业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顽强斗争,为抗战胜利、垣曲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望仙志》是一部老区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望仙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发展缓慢,但群众耕读传家,勤劳致富,佳话频传。1951 年,望仙人邓凤翔作为老区劳动模范出访苏联受斯大林接见。1957 年,望仙人民科学种田,植树造林,打造“花果山”,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被国务院授予“农业先进单位”。2018年,望仙实现全面脱贫摘帽,新(城)望(仙)旅游公路政造后全线通车,望仙生态康养小镇项目动工建设。近期,望仙人民为建设新家园,招商引资,迁坟腾地,众志成城,可歌可泣。老区人民再立新功,古老望仙青春焕发
望仙曾驻过县,立过乡,建过队,设过村,又撤队并村,撤乡并镇等。可以说一部望仙志,半部垣曲史,志书首成,意义深远。我们坚信,《望仙志》必将发挥志书的存史、资政、教化作用,引导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祝望仙越来越美好1
愿家乡人民永远幸福安康!
二O一九年三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