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绪文,1943年6月生于江苏省灌云县四队镇。1961年参加工作,历任小学代课教师、公社文化站长、党委秘书、乡长、镇党委书记、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
1994年以来,在各类报刊发表几十篇文史类学术文章。著有《海州风俗史话》《烽火春秋-灌云县革命斗争史话》《朐海笔谈》。
前 言
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而方言只限于一个地区使用,作为一个地区人们的社会交际用语。就我们连云港市灌云地区方言来说,方言的语汇比普通话词汇表述得更生动、准确,称得上语言学中的一朵奇葩。方言当然也包括一个地区流行的谚语、俚语和歇后语,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
灌云地区属江淮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处,因此,本地方言既有江淮方言的成分,也有北方方言的成分,甚至还有河南、山西方言的微粒,所以云方言显得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明代的“红蝇赶散”大移民,山西“老槐树”大移民,近代城市人口“下放”“插队”等等,使南京、苏昆、浙北、鲁南等地的语言到此交汇渗透融合,更丰富了本地的方言语库
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世代的传承性,是一个地区语言中的活化石,而非某一专家学者的发明创造。近年来,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加上电视广播对普通话的大力宣传,方言使用率逐年降低,在较大的社会层面上,方言已更多地让位于普通话,然而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际中,方言仍然比较活跃,并在和普通话的交融中,与时俱进,有所新增。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灌云人,生于斯,长于斯,有着几十年的阅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交际中,仍是“乡音未改”,加之平时有心日积月累,林林总总,众人拾柴,收集数量近万条。策划本书时,又作了较广泛的调研,把已掌握的方言进行分类并予以必要的注释。对于前人研究本地方言的成果,我们在受教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尊重,学长补短去粗取精,拾遗补缺,使本书充分体现方言“选粹”之宗旨。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通话和地方话仍会并存,方言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刀切断、一朝废止。在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仍允许方言进校园,使学生既会普通话又会上海话,这样做无疑是明智之举。中央电视台曾搞过方言比赛,促进人们了解方言,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导向。我们江苏电视台、连云港市电视台都有专设的方言栏目,用以顺应需求并传承地方方言文脉。
编著本书,主要目的有三:
助。
一、感谢养育我们的灌云大地,回报这块热土上的人民
二、着力抢救本地方言,使我县方言有个系统的实物传承,三、为来本地投资、旅游、学习、工作的外地朋友带来一些方便和帮
编 者
2023年元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