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剑峰,男,一九四七年二月生,安徽宁国市人。曾用名陈乐贤,字安华。艺号西溪墨人、西溪月。 中共党员,副高职称。教育战线老兵。业余爱好文学,尤钟古诗词、楹联。同时爱好书法,用心于古文字书法研究。已有著作《剑峰楹联选》《剑峰吟稿》(团结出版社出版)。
序 言
欣闻陈剑峰先生《甲骨文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大著即将付梓出版,由衷致贺!这不仅是剑峰先生毕生耕耘书法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当下书坛填补空白的一件盛事!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和殷墟文字,是中国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文被著名学者王懿荣发现后,吸引了众多优秀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学者是甲骨学史上的“四堂”:即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特别是罗振玉在甲骨的搜集、整理、著录和考释等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王国维开创了“二重证据法”,重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的相互结合,对商周的礼制、地理等进行综合研究,把甲骨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出土之后,学者和书法家纷纷将其运用到书法的创作中,甲骨文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百花园中又一朵崭新的奇葩。解放后,甲骨文书法不断发展,名家辈出。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潮,在重要展赛上多有甲骨文书法参加,艺术面貌不断丰富,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甲骨文虽然是刀刻而成,但是刀有钝锐,骨有疏硬,刻有精粗,自然就形成比较丰富的笔画形态。大致来说,甲骨文书法创作是以笔代刀,以毛笔的软毫特质,写出甲骨文的自然之美,质朴之美,需要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字学积淀。
陈剑峰先生是我市艺坛耆宿,诗词联赋,皆有成绩;于书法,更是五体兼修,终身不辍。他那学者性的特质,使他尤耽于金文乃至甲骨文书法的研求,浸淫日深,不知老之将至。其甲骨文书法作品曾入展“海峡两岸首届甲骨文书法联展”,并入选《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这方面的成就可见一斑。对于甲骨文书法,由于其“奥古难识”和“少而难适”的局限性使得众多学书者不敢问津。然而,人避之,他往之,颇有坚毅之心,不减求索之志。2017年开始,出于对伟人毛泽东的崇仰之情,发心立愿,要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录的67首诗词,率以甲骨文书之,于是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艰苦跋涉:爬梳剔抉,探赜钩深,穷搜辞山典海,讨教学界名流,为求一字妥,不惜数月功……由于已发现的甲骨文(含异体字)约6000个中,无争议并可用的尚不足三分之一。以有限的单字,力求“借字”既合于字学,又不离诗词本意,实在慎之又慎,难之又难。在具体创作上,陈老对甲骨文的笔法、结字和章法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探索。从刀法悟笔法,既体现“契意”,挺拔劲健;又不失“笔意”,绵劲凝练;在气韵上追求书卷气和文学性,突出写意、抒情的特点,体现率意浪漫、自然天成的意趣。当这本《甲骨文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即将呈现于读者面前之际,回首风雨晨夕,斗室孤灯,其中甘苦,他人实难细细体会。陈老嗜苦如饴的治学态度与不甘伏枥的有为精神,让我等晚辈后学不胜钦仰!
最后,作为后学晚辈,我不揣浅陋,完成剑峰先生雅命之际,也由衷祝愿他——八秩将至,砚耕精神犹健;桑榆不晚,再为书坛添彩!
是为序。
后学俞来春恭于筑云山馆
2023年9月20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宣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上一书籍:诗林清啭——张四清诗词选
下一书籍:朱藤小院文丛·潮州歌册卷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