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任必谦,曾用名必迁,字恪谦。男,1945年出生于陕西洛川董家沟寒窑,八天丧母,父养育成长。系河南省沁阳市紫陵村人。
62年初中毕业,66年5月始,先后从教于紫陵、赵寨学校。任学校团支书数年。88年教师首评职称时即被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93年荣获焦作市教委颁发的“焦作市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证书。数次获得焦作市沁阳市教育局颁发的“优质课”证书。多次异地作“公开课”、“观摩课”,介绍其探索的“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经验。撰写的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入编县、地、省和国家级书刊并获奖。被沁阳市政府、教育局多次评为学科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先进个人、模范教师称号。
退休后,创作《华史颂》、《恪谦文集》及地方史料等作品。参加家族理事会,为任氏宗祠文物保护员。参与紫陵镇文化站主办《燕子陵文苑》编审。现任沁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
序 言
杜兴富
斗转星移岁月如长江流淌
时光飞逝历史在传承闪光
浩瀚的史实人物难记易忘
把枯燥乏味编成诗词吟唱
这次是为必谦同志的第二本书写序,昨晚,入冬第一场大雪降临,真乃是:鹅毛伴着东风来,千树万枝梨花开。朗朗乾坤碧如洗,澄清玉宇万里埃。清晨,冷风徐徐,天高地远,胸臆也随之一片清新,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了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我和作者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三年,文革开始后,便各奔东西,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平常生活、工作信息也偶有所闻,但也是一鳞半爪,管中窥豹。忽一日,他登门拜访,让我给他的《恪谦文集》作序,才把记忆和现实结合了起来:依旧是硬朗、朴实、恭谦、文雅。虽然时空在额头画上了线谱,在鬓角平添了银丝,那是生命的年轮、生活的乐章,风霜的印记、岁月的奖赏,显得更加成熟与老练。退休了,依然笔耕不辍,时有文稿见诸报刊,他已经是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了,真是一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啊!
他原来是教数学的,文革后,他改教中学历史,当时历史教师奇缺,他主动请缨,没有金刚钻也要揽下这瓷器活,这是领导的安排、工作的需要、自己的意愿。他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懂得“历史是真理的母亲”,“历史是生活的镜子”,“史之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家者,其可缺乎哉?”古代史学家一般认为的作用在于“劝善惩恶”、“记功司过”、“察往知来”、“激浊扬清”。如今,历史学的功能较以往更广泛、更深刻。毛泽东有过这样的评述,“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足见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大。
教历史课难,教好历史课更难,大凡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而必谦同志不是这样认为的,新的教学任务,更唤起了他新的动力。开弓没有回头箭,跑马何来扫尾风。他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在后来的历史教学中,他博闻强记,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引经据典,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耳目一新。还创造了:讲述、情景、故事、合作教学法,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课,讲得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绝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那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丧失信心,而放弃历史课的学习。于是他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努力创新、深钻细研、反复实践。率先废除了历史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发性得以充分发挥。营造了师生合作融洽的和谐课堂气氛。
退休十余载,远离讲台,本该闲心歇脑,但由于爱好和责任心的驱使,他日积月累,创造了教学历史的“歌诀记忆法”,编写了《华史吟》。把重要的历史知识编成诗词、民谣、顺口溜汇集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兴趣盎然,用起来得心应手,记起来刻骨铭心。深受读者喜欢。本书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文化积淀,又有深邃的人文底蕴。我们不奢望她能使人人都成为历史学家,但愿她能对师生的历史教学有所帮助,给每个学习历史者提供一个记忆方便。
希望《华史吟》能以启迪广大读者会学历史、学好历史、铭记历史、学会反思、懂得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杜兴富,河南省沁阳市委党校原副书记、校长、教授,沁阳市拔尖人才,焦作市诗词协会会员,河南省现代秘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秘书处副秘书长)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