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成书过程:
《古文选镜》这部书稿源于聊城四中高级语文教师王文昭的《历史故事译评选》和《阅微草堂笔记译评选》。王文昭,现年七十有二,退休在家,身患多种疾病: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等,已不能自理。但他却老骥伏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抱病写了《历史故事译评选》和《阅微草堂笔记译评选》,约七八万字。自觉无力独立成书,多次求人,未能如愿。最终找到我,并且亲自坐轮椅来到我家。我们两家相距不到一千五百米,但他已无力走来。我深受感动,下决心助他完成这一心愿。
我先把他的两部草稿(写在一个小本子上)看了一遍。感到译文和评论,有许多地方不正确,不妥当,且书名也过于平实。我想把两书合为一本,名为《古文拾镜》,又想“拾镜”不妥,这才改为《古文选镜》。我把我的想法告诉老友王文昭,他表示同意,并委托我全权处理。我于是邀请了我院中文系讲师张明华、学生李建祥、韩书红、朱艳华、王银平、任凤文、郭增龙、戴培军、董书伟、宋义国及刘艳萍等参加编写。
二、材料来源:
原来所选文章大都出自《资治通鉴》、《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只有一篇选自《古文观止》。既然名为“选镜”这样就嫌狭窄些,所以又在王文昭选稿的基础上,增选了三十余篇。这样,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几乎各朝代都涉及到了。文章出处除上述四部外,还有《十一家注孙子》、《列子》、《晏子春秋》、《诸葛亮集》、《容斋随笔》、《武林旧事》、《百战奇略》、《郁离子》等。另外还参阅了《阅微草堂笔记选》、《世说新语选》、《通鉴故事一百篇》的注释和译文。
三、编选方针:
我们编选这本书,特别在译文和评论方面下了功夫,想叫译文和评论具有鲜明的特色。
翻译讲究信、达、雅。我们也追求信、达、雅。我们所追求的信、达、雅和一般意义上的信、达、雅稍有不同。我们追求的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思想、精神、文气。求神似是主要的。呆板地忠实于原文词句,则往往破坏了原文的精神和文气,那是我们所不取的。我们所追求的达,则是在信的基础上,讲究通顺、流畅、逻辑。我们所追求的雅,则是在信、达的前提下讲究典雅、华丽、形象、有文彩。也就是说译文要具有流畅、逻辑生动、形象的特色,要具有恰当地表达原文思想、精神文气的特色。
评论则要求不拘一格,精辟、含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一两点,别开生面。无论是品人、品理、品物、品文都要求新鲜,不落俗套。
注释则要求简明扼要,方便读者。
所选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内蕴丰富,意味深长。读者茶余饭后即可看一篇,并且力求达到雅俗共赏。
四、目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地球缩小了,全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各种交往空前频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等,都在大交汇、大碰撞、大渗透。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振奋精神,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我们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自我改选,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国家的要求,民族的要求,共产主义大业的要求。除了要求学习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一切优点、长处、精华之外,我们更要学习、继承、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中华古文浩如烟海,其优秀珍贵的东西,也是无法学尽的。我们十几个人不揣浅陋,编选了这本《古文选镜》,给“国学热”、“汉学热”敲敲边鼓。这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镜子:圆镜、方镜、菱形镜、凸透镜、凹透镜、哈哈镜、变色镜、望远镜、显微镜、穿衣镜、梳妆镜、拓境镜、绿镜、红镜、茶色镜、铜镜、钢镜、玻璃镜、水晶镜等等,各取所需,仅供欣赏借鉴而已。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错误恐难免,盼望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秦瑞建
编者简介
秦瑞建
男,汉1938年10月生,山东郓城人,笔名南山。斋号无为。民盟盟员。山东省图书馆学会会员,东昌诗社会员。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196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多年从事文学教学,研究与创作。对鲁迅研究和《三国演义》研究,都有一些创见。对诗歌理论也有一些真知灼见,同时也创作了几百首诗。先后发表了《月亮与恶鸟(读<秋夜>)随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学诗随想)》、《一败涂地的关羽》、《浅评孔孚》、《简评姜建国》等文。曾编撰《山东文学概观》、《山东古今文学名篇选萃》,均任副主编。1998年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一书。1999年入选《中华人物大辞典》一书。
编者简介
王文昭
莘县城关镇朱庄村人,于一九二三年二月七日出生。
一九四九年毕业于山东省第一师范。一九五零年在山东齐河县大王庄完小任教:一九五一年六月至五二年七月任聊城河东完小教导主任。
一九五二年八月开始在聊城二中任语文教师。
一九八一年四月在聊城四中任语文教师。
一九八八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四中支部主委。
一九九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