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贤翼,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1926年生。土家族,中学高级教师。先后任小学、中师、高师函授、中学、电大语文教师。出版的诗集有《永远的颂歌》(十人合集)、《山野之歌》、《心灵的溪水》、 《山溪之歌》、《精神的原野》、《精神的原野》(第二集)、 《星星草》、《山岚之歌》、《晨雀之歌》、《自然的情思》《心灵语言》。
善美之歌
——《鸟的志趣》序
接受张贤翼老师给我的作业,为他的第十二本诗集《鸟的志趣》写序。我很惶恐,我对于诗素少研究,不敢妄言。但张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使我壮胆试笔。
认识张老先生已经三十多年了,记得那是一九八三年秋,我刚调到五峰一中工作。一天下午,下班回家,走过宿舍间的小操场,见一位衣着朴素,戴着宽边眼镜的老先生,在那儿慷慨演说,吸引我驻足临近。原来他在跟一群放学归来的小学生讲做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后天之乐而乐”的大道理。他深入浅出的说教,竟然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大家都乐意听,还不停地发问。那一派和谐的场景,让我对老先生肃然起敬。在以后的交往中,他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了不快,情绪低落、茫然时,老先生赠我一幅字: “思虑通审,心气和平”。让我省悟,有了内心的恬淡和平,对世事炎凉,能坦然面对,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他的每一本诗集,我都认真拜读。轻叩他诗歌的大门。我面前出现一个美丽的诗歌世界,我徜徉于他诗歌的百花园中,享受着他作品中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觉得生活充满诗意。
老先生在读书和写诗的道路上,孜孜砣砣地求索。《鸟的志趣》分五辑,共收入诗作170多首。逐首读来,感慨很深。每一首诗都是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来的诗意: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读老先生的诗,理解他“老牛自知征途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正如他在《老眼昏花》一诗中写道:
终生的期盼和梦想:
书桌的周围书籍满墙。
及至梦想终成为现实,
日暮迟迟,
小房子里空有清幽的书香。
人生正匆匆而去:
如荚蓉迎来秋日花盛,
美到极致便悄然凋零。
繁星私语——
尽管着迷却已经少了精力。
诗人往往是输家!
曾承载过快乐和激情,
承载过鲜活热烈生命,
饱受辛辣,
而今只静静忍受老眼昏花。
人生匆匆,时不待我。那怕老眼昏花,也要笔耕不辍,抒写对生、对自然、对故乡、对祖国的爱恋情怀。老先生已经八十九高龄,仍壮心不已,与生命规律抗争。在第二辑《尽人力而尊天命一诗中有深刻体现:
这八月十五中秋夜,月明,
守望着在黑暗中寻找星辰。
走出了开着门的屋子,
没有开阖的门不是门。
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品性。
穿越单独的廊柱是美的,
是四十年前留下的印痕。
也是这样的中秋明月夜,
不是一个刻印带刺的人。
他克勤克俭地度过一生,
知道:尽人力而尊天命。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世界,
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品性。
诗人借寻找星辰来抒发他的壮心。他不管年事多高,生活有多艰难,从2006年起一直陪护生病的妻子,但挤时间读书写诗,仍是他的永恒。要以独到的眼光体味生命,做领悟生命的智者,超越世俗的人。
在老先生的诗集中,用大量的笔墨写山、水、花、鸟、虫、鱼这些大自然的生灵,如《在湖边》、《在路上》、《火红开放》、《一只老鹰在高空翱翔》、《山顶》、《抓鱼》、《寒梅》、《路
边草》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像《路边草》:
路边草尚枯黄,
但它自信开朗——
根底葆有青青!
具有开阔的
出世眼光。
冬去。有春雨,
就蓬勃地滋生——
也不需要肥沃!
放眼望去,
山路尽青青。
借小草那种坚韧不拔的旺盛的生命力,抒发那种虽经磨难,但矢志不移的豪情。先生的诗多题材小,但主题深刻。真的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老先生的诗饱含深深的情思。通过抒写外界景物,运用多种手法,以独特的意境表现生活,寄托理想。第四辑《留痕》、《理想之光》、《心底的暗潮》、《鸟的志趣》,第五辑《雁来长空》,三辑《三月有风》、《收成》等,把大自然的风、鸟、小黄狗、蔷薇、露珠、麦苗,这些自然界的生灵,对节气的感受,来表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酌顿悟,物我相知。
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披星戴月,坚持诗作,对诗歌有独特感悟,如《关于诗》:
诗是三峡女神,
远远望见就会动心。
诗是进军号角,
谁听见了都会奋进。
诗是真,
如婴儿一般纯真。
诗是善,
如母亲对儿女呵护之赤诚。
诗是美,
如玫瑰一样芳芬。
诗拒绝假恶丑,
历史上没有一个假恶丑者,
留下诗篇,动人心灵。
用排比的表现手法和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诗歌的生命力在于歌颂真善美。诗如其人,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操,就写不出引人思之读之的作品。
总之,老先生的诗作,语言质朴清新。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说:“写诗主要真实诚挚,事物本身如此引人人胜,无需任何粉饰,粉饰甚至有损于它。”
品诗,只有用诗的语言才能完成,这在我是难以达到的。以上只能算我读先生诗作的一些感想,他的诗不只在纸上,在书内,更多的是在他的为人处事之中。他是在寻常中寻求不平常。他写出了若多的诗,不为挣钱,不为出名,只为他感恩社会,感悟人生,回报生活的一种献礼。
愿老先生的心灵永远年轻,心灵的火山口喷出青春的火焰和无尽的诗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激励和教育更多的读者,不虚掷年华,好学上进,做有为之人。
汪秀英 2015年10月24日
于三峡职业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