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良美,男,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人,基层文化工作者,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小爱好书法绘画艺术,研习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诸家字帖,形成了自己书法风格。繁忙工作之余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进行业余文艺创作,书画、摄影作品多次人选省、市有关展览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作品并获奖。进人新世纪,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散文在《中国文化报》、光明网、《安徽日报》、《文艺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等报刊上发表。
《青弋江的回声》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
才俊多从苦寒来
——
小河东流
天道酬勤。艰辛的付出,总会有丰收的回报。今天,当清爽爽沉甸甸的书稿静立案头,即将付梓印刷时,这就是苍天对一位孜孜不倦,默默劳作,奋发进取者最高的褒奖。
唐代杜牧早就慧眼如炬: “江东子弟多才俊”,此言不虚也。从长江之东,青弋江畔,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阳,披一身湿润的晨雾,裤脚沾满泥土草叶,踏实自信向我们走来的
结交
良美的这本散文集虽然遴选的作品不太多,算不上大部头,但却质朴清新,情感丰沛,视角广阔,分量厚重,接地气、展民俗、绘乡情、抒胸臆,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散发着芬芳的泥土气息。他的文字干净、简约、新鲜、朴实,家乡味十足,地域性浓烈,文化内涵丰富,是火热生活的真实素描。也是将零散、杂乱、粗糙、浅陋的原始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浓缩、创新从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匠心独运和精彩演绎。
在《峨桥的记忆》一文中,作者写到; “天还没有亮,赶集人走在青石板上的脚步声,在狭长的街巷里清脆悦耳。不一会铁匠铺生火的风箱声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传入耳中。挑水夫那吱呀吱呀熟悉的扁担声,从老街小路口一趟趟地传过。接着这些嘈杂声在黎明中越来越大了。这时太阳像红苹果似的已经挂上了树梢,从古镇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间隙里冉冉升起,照得街巷像染了古铜色显得厚重而悠长。”这样的古镇风情画,信手拈来,耳熟能详,引人生发童年时光温馨的遐想。
《家乡芦苇情》一文里有这样写实的描述:“每年的腊月下旬临近春节,是群众最企盼芦苇滩‘解禁’拾柴禾的时候。因为芦苇不仅能解决春节期间和来年上半年每家做饭、烧菜的燃料问题,还能用稍长的芦苇来编芦席、盖房子,当然也能卖钱。所以方圆几十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摸黑到芦苇滩捡芦柴、扒苇叶。这时的家乡每条道路上都是人来人往、肩挑车拉,一派繁忙的景象,像暴雨前蚂蚁搬家一样……”这种乡村原生态的白描手法,是速写体的样式,看似寻常简单,实则老到成熟,非亲身经历者孕育于心揣摩已久无法下笔如行云流水。
良美生长在诗韵流淌的青弋江边,他来自农家,眷恋农家,即便后来走出农家,从事乡镇文化工作,也从未改变过农家子弟的朴素本色。他在《我的文化情结》一文中吐露: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的江南水乡:包括父母亲在内的祖上三代都是目不识丁的农家人: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到了我这代赶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时期,才有机会有条件上学读书学知识学文化,居然还和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他不仅以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给乡亲们送去文化关怀,逢年过节,但凡村里的乡亲找他写副春联、讨幅字画、拍张照片,他总是尽量满足,用赤子之心去温暖清贫、憨厚而又敬重文化的父老兄弟。
在《青葱岁月忆小城》、《江南梅雨天》、《老屋后那棵香椿树》、《夏夜蛙声如潮来》等文篇中,作者妙笔生花,才情恣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江南古镇、水乡村落、民风民俗、农家情趣的丹青水墨画,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香。还有他的《光辉的南湖》、《水墨西湖》、《走进查济古村》等山水旅痕类美文,在别人几乎已经写烂了的老题材上独辟蹊径,以新的视角,写出自己特别的感悟,也是值得一读的。另外,他生活感悟类的随笔《文明是最美的风景》、《映雪红梅报春来》、《漫谈人生感悟多》等文,见解独到,富有哲理,读后也会使人有所启示的。
杨良美自幼即爱好书法绘画艺术,作为贫寒的农家之子,童年的他常常食不裹腹,衣不御寒,小小少年就要担负沉重的体力劳动,但只要一有空闲,只要偶得一点零钱,哪怕是一张自纸、一点颜料,他也要用于写字作画。老家低矮破旧老屋里那盏昏黄摇曳的油灯不知陪伴他熬过了多少个寒冷寂寞的夜晚。因此,乡亲们称之为“小画家”、 “小书法家”,疼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中年病逝,父亲体弱多病,作为家中独子的良美不得不全力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插秧、治虫、割稻、抽水、种菜……哪样农活家务不累得人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家规律性的生活。即便如此,他仍不坠青云之志,利用工作间隙、农闲、抑或是夜晚睡眠时间,长年研习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名家字帖,逐步形成自己洒脱飘逸、枯中藏劲、柔里带刚的独特书法风格。他的画作,以丹青水墨为主,多采梅兰竹菊、松石泉瀑、山光水色等等雅物野趣乡情奇景为素材,立意高远,笔墨灵动,活泼清新,神韵天成,扑鼻梅香绕梁盈屋,非一日之功矣!
由于工作需要,杨良美在刻苦学习文学、书画艺术的同时,不忘钻研摄影艺术,无论是下乡参加中心工作还是外出学习,经常背着他那低档相机,记录乡风乡情,发现并捕捉生活中美妙瞬间。他的摄影作品寓意深刻,构图巧妙,用光讲究,多幅入选各级展览或被报刊采用,有的作品并获奖,此乃确属不易。
良美正当壮年,潜力不可小觑。无论在文学、书法、摄影、绘画等哪个方面,他都未穷其工、未尽其才,未达巅峰,前程不可限量。
当然,这本集子并非尽善尽美,更非封笔之作,作者脚下的路还十分遥远,仍须继续跋涉,逆风进击,任何懈怠与自满都应坚决摒除。
我相信他不会止步的。我期待着他更上一层楼,不断攀高峰,以更多更好更富营养的精神食粮回馈生他养他爱他助他的父老乡亲和魂牵梦萦的桑梓故园。
二O一六年五月写于芜湖
(作家小河东流先生,真名何东,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大江晚报》资深编辑,出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
上一书籍:四柱数字预测学
下一书籍:风雨兼程——从知青到教授日记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