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美梦之反馈
(代序)
人之于世,各有所梦,我之梦者何?
我出生在丹水岸石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塾师,从小教我识书练字,随即生梦未来如愿孔门。八岁时,父亲参加青年远征军,开赴印缅边境抗日,是年音信杳无。从此,全靠母亲照养。她性格善良,总是望子成龙,她对我的希望是:忠诚做人,勤奋做人,明辨善恶,知恩图报。我总把这番话当作座右铭。
十四岁时,在农会当文书,曾向《中南农民》投稿,于是又想当记者、作家。宜昌二高毕业前,母亲在家卖了一头猪,供我到武汉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未果。返校后,二高李仲恭校长很关心,因我在校曾任学生会主席,得过作文奖、演讲比赛奖,根据我的状况,建议我报考华中师院。让“教师梦’’开了头。
61年,被分到长阳一中教两班语文。我爱学生,精心备课,学生也爱听我讲课。在教《反对自由主义》时、县教育局及学校领导、语文教研室都来听公开课,初次得到好评。县教研室还发了我的教学体会《政论文教学点滴》。此时,我有如婴儿呱呱落地的感受。
教语文课,我注重读写结合。因写是龙头,读是基础,“读”“写”相加大于2。有鉴于此,我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选出来,其中有李玉洪的《一叶小舟不能撞遍大海》,刘宗伦的《我来吐露真情》(诗),李作秀的《登宝塔山记》(文言文)等,办了一期《萌芽》板报,反响很好。谁知祸从天降,65年教育革命工作组驾临一中,认为是“大毒草”,定我是“反动学术权威”,以“洪钟”为代表还撰文批判,66年“文革”开始,又被划“黑帮”,进行公众批判,好在《十六条》及时下达,头上的乌云又风开云散。
“文革”后的二、三十年,我的教学、教研及写作如虎添翼。78年被调到第三高中,为适应高考,我翻检了几百个文言小故事,搜编成集。后来,受到省人民出版社
束脩龙王山庄,相继成集四梓:《特殊王国情报》、《语教创意笔谈》、《出墙叠吟》、《发髻网》,加之原来发的散文《三千蜀道一雄桥》、儿童文学《两只黄蜂伢》(获93中国文学创作年会二等奖),《长江文艺》(78年9月号)刊诗歌《赶马调》,《清江放歌》自撰书于清江书法长廊,以及在《长阳诗苑》发的两百多首古体诗,总共达两百多万字,从而把我的“写作梦”推向了高潮。
回溯1958年,还参加华师赴武钢写工厂史动,写有《曹明喜》等厂史,同时。诗歌创作还受到在武钢蹲点力扬诗人教正。76年,参加《六·二六光辉照乐园》写作小组,“文革”中期,参加省《评法批儒学习班》、《桂林语文讲习班》听课,几次赴武汉高考阅卷等,深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写作的鉴赏水平。
我能有今天,总忘不了含辛茹苦的母亲,忘不了整整十年的助学金待遇,忘不了周鄂盾、陈平、王代崇、胡绪章、高秉楷、吴昌海、皮礼乐等等的多少相帮,在当时连寄信八分钱都困难的日子,于我实是重若干金。别人有恩于我,自己应当知恩图报,因此,每逢母亲的生日,都要去母亲坟墓前烧香祭奠,以慰母亲在天之灵。90年代,我亲身到省教育厅、财政厅送申请报告,为长阳第三高中建教学大楼,筹资10万元。90年,龙王冲村没有公路,我用复写纸代写报告,并联名参会代表写五次提案,得到县有关部门的支持,经龙王冲人民五年奋战,终于修通“大龙景”公路。束惰龙王山庄,我积极参与有益于家乡父老的事!人民有恩于我,我应该报效人民。
能有今天,难忘昨天。许多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令我难以忘怀。51年,到第三区人民政府办助学金证明,一位穿灰布装的工作人员接待我,办了证明,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小同志,好好读书,将来为人民服务!”当时,顿觉全身发热,谨向他鞠一躬,才走出大门。原来他就是区长杜松年。
1951年初秋,我带着证明到学校报名,很快来到黄家坪,一道高架木桥横在眼前。近处怕鬼,高山人怕水,此时上游下过暴雨,桥下潭水混沌,我冒然上桥未走几步,不觉心慌,赶快蹲了下来。过了会儿,只见对岸放牛的老人赶紧上桥,“娃子,别怕,我把你牵过去!”走了几步,他又说,“不是我昨夜发气喘病,我就把你背过去!”“谢谢老爷爷!”“积这点德算什么,到学校后要用心读几个字!”“好!”桥下水波立即映出这幅老人积善成德的画面。今天,五十年过去了,这幅画一定还展现在浩瀚的太平洋!
62年,我在一中教两班语文,身患痔疮,还伏案备课,批改作文。领导安排我到宜昌行署医院(现在市中心医院)就医。门诊大夫告诉我,“下星期二才有时间做手术!”“两班学生眼巴巴地望着我……”我说。这时,在旁的一位穿半新军装的人,把我拍了一下,“来,我给你检查检查!”随即又写了张纸条,“明天上午10点到外科病区找我——陈学礼”。当时,全国生活困难,返校后,我把勒紧裤带的5斤粮票寄给他,谁知他又原封不动地寄回来!多么值得敬佩的陈学礼大夫。
省人民出版社的
多少往事,令人难忘。这些事感染了我,也通过我去感染了学生,它尤其是我实践教师梦、写作梦的一股无形的力量!
岁月倏忽,我凭自己的忠诚、勤奋、良心,送走了人生八十个春秋。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小道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今天,我虽然没有创造出显赫的业绩,但我能用结结实实的步子,矢志不渝地走自己的实践理想的路,没有太多辜负众人的期待,我感到宽慰。尤其
为答谢这些多情的弟子,答谢长年关心和支持我的友人;为报效去世的母亲以及培育我成长的人民,我搜集了《出墙叠吟》后的诗作,加上原有几篇作品,编汇成《初梦今辰》,同时并作我话别八秩的汇报!本书中肯定有不少纰漏,特别是我把《丹水河畔的长阳第三高中》-文附在后面,实与体例不符,但我在三中工作十七年,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书中其它偏颇企望读者不吝指正。过去的岁月有苦有甜,未来的路也可能是山路与通衢并在。不管怎样,我将继续用手中的笔墨还写点东西,我将尽力向生命的高峰攀登!因我相信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最后抄录《忆少年美梦》:“少年存志梦飞升,杏苑文坛佩剑横。白垩细研图骏马,撰编化简汗牛身。雄心向往神州梦,赤胆劲书黎庶春。金果挂枝呈愿景,成真美梦耀今辰”。权且以这篇文字为序。
作者2016年灯节
于龙王山庄
作者简介:
吴昌先,笔名吴阳。男,汉族,1935年5月生长阳丹水岸石城人。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长阳一中和长阳第三高中教语文35年,高级教师。曾任副校长和工会主席。系省中语会会员省社科联会员、省第七届人大代表及县政协委员和县人大代表、县文研会会员、县诗联会员。在《语文学习》《长江文艺》《长阳诗苑》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诗歌、散文两百多万字。著有《历代故事精华》《特殊王国情报》《语教创意笔谈》《出墙叠吟》《发髻网》五帧。 《两只黄蜂伢》获9 3中国文学创作年会二等奖,个人名字收入《中国教育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辞典》等20多部辞书。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