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这个文集收入的是我未结集的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几篇是退休前写的之外,其余绝大多数是退休后所思所悟所关注所参与事情的文章。文章长短不一,内容涉及杂芜,这是因为我参与的事情较多较杂的缘故。
我于2009年9月9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办理退休手续(这一天儿子在南海学院上第一天课),其后返聘两年,2011年秋正式退出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工作。期间参与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听课,开会,也写点文章。
此后应邀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后改名广州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主任四年有余,至2016年7月卸任。该部为应对广东省教育厅思政课评估而刚刚从公共教学部分开成立的。思政课评估获得优秀成绩;创设《思政长廊》出版多期宣传思政,宣传十八大,宣传增院15周年校庆、宣传增城学院“转设”;带领思政课老师访问珠海城市学院、参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访问韶关学院、嘉应学院,访问惠州学院,与同行交流学习,参观叶剑英纪念馆和故居;群策群力解决老师遇到的困难;完成思政部办公地点搬迁和新办公地点配备;完成康大职院思政部和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合并整合工作,在两院合并基础上新成立博雅教研室;担任思政部工作期间发起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并编印读书心得汇编,以此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为此也陆续写点文章。
自广东伦理学会于1984年成立,我一直积极参与学会工作,后来担任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多届,还应聘担任中国伦理学会第五至第七届理事,参加多次全国伦理学会的研讨会和中韩伦理学研讨会,为此也写了一些文章参会。
2004年后经友人介绍加入岭南诗社,负责理论工作,组织诗词研讨会,也不时不揣冒昧,写一点关于诗词的理论文章。
这样,算来竟也积累了大小文章百来篇,收入本书的有105篇。有些短文系博客文章,有感而发,随写随发,未及细虑,难免粗糙,但如今读来,觉得也有点思想火花在其中,敝帚自珍,录以存念。
文集共有六个部分和一个附录。
《伦理与德化》,收入伦理学理论研讨文章,其中部分已在学术刊物发表;
《戏剧与诗论》,是一组关于潮剧、昆曲和诗的文章。我曾有机会观看潮剧著名演员张怡凰女士为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汇报演出并与之合影获赠签名照片,这个机缘让我写了几篇关于潮剧的文章。诗论则是在岭南诗社参加研讨会之作。这些在行家看来,都可能是门外之论。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一得也已足矣。
《教育与教学》,是有关教育和教学的心得,报纸文章和博客文章,不求严密,但求有一得,不求美文,但求有所启发。有些文章是在担任教学督导时写的,有点工作性质。
《世界与时风》,这一栏文章较多较杂较短,多为小报或博客文章,包括时事、社会道德、性等内容的议论,也有学校教育的短评。
《怀念与读书》,是一组怀念亲人和师友的文章,也把有关读书的文章放在这里。读书是与前人智者对话交流的活动,神驰万里,思接千载,也可视作对智慧之旅的怀念。
《颐老与养生》,是对老年生活的思考,多为退休后涉及退休工作写的文章。
本书还作为附录选取了一束诗,名曰《诗丛偶拾》。其中有的写得早,未谙熟诗之奥妙,学着写因而诗味不浓,诗律不合,但作为一种记录,且收其中。这里尽量选取在我已出版的其他书未收录的诗作,避免重复。
书取名《学海钩沉》,意为学问之道乃浩瀚大海,我在海边偶有拾掇捡获,零散碎片,便用一钩钓取,以作存念。我生性不敏,但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写多思,集腋成裘。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盖有敝帚自珍之意,虽难免有方家贻笑,却也无愧色悔意,立此存照罢了。文章观点,是思想真实表达,并无矫情曲意,这是可以聊以自慰的。
作者简介:
郑维铭 广东潮阳棉城人;中学阶段就读于潮阳棉城中学、潮阳高级中学。1968年于潮阳县首批上山下乡至雷岭公社洋坑大队;1971-1978年在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后转制为海南农垦局),当兵团战士、连队文书、农场中学教师;1977年参加高考,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1982年1月毕业留校,1992年后历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代理副书记,副系主任,代理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政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曾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第5-7届理事;广东伦理学会副会长,岭南诗社副社长等。曾获广东省第五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成果和著作有:参著《家庭伦理》、《绵延人生路——人生学初探》、《经济人与道德人》等;编著《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主编《从教为师之道——师德读本》、《职业道德》、《追寻人生智慧》;论著《人生·社会·道德》、《交流·碰撞·催新》等。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