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永清,字江天。1956年生,河北肥乡人,大学文化。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邯郸市肥乡区诗联学会会长。曾任肥乡县统计局长。201 2年获“河北联坛名家”称号。作品被收入《中国对联作品集》、《当代国学家大辞典》、《中国楹联年鉴》等。
著有:《婚恋对联故事》《析字对联赏析》《趣数妙联汇赏》《中国古代官名对联》《中国古代人名对联》《苏东坡诗联巧昑妙对故事》《刘永清对联选》等。
序
小时候,每逢过年,爷爷都要为全村多数家庭写几天对子(春联)。一般从腊月二十六、七开始,一直、写到三十下午。有时,不少人家开始点鞭上供了,还有人送来红纸、或者中马子(纸马)。
有人写,就需要有人打下手,帮助晾干、收拾、打捆、标注等。这些活儿,打记事时起,我就承包了。偶尔弟弟也帮帮手。耳濡目染多了,自然也就爱上了它。一些常用春联、神联便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对联至今还耳熟能详。如。一夜之间连双岁;五更以内分二年。'"'松竹梅岁寒三友,工农兵天下一家。。再如财神联。天上金玉主;人间富贵神。补天爷联"敬天地,风调雨顺贺中华,国泰民安。补等等。
在帮忙的同时,爷爷也有意识地让我跟着学写毛笔字。还可以写一些诸如“春”、“福”、“春光满院”、“出门见喜”、“新年如意”等迎春喜庆的小条幅。这样一来,慢慢地我就爱上了写毛笔字。
相对其他同学要好一些。语文老师林浩然、赵洋振经常把我写的作文读给班上的同学听,有时还让我谈一下写作体会学校也不断推荐我参加公社、县里的一些讲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读高中的两年期间,我一直在学校板报组,写报道、出板报。我记得刚入高中时,七排(那时叫排,不叫班。一个班相当于一个民兵排)班主任闫增义老师征求我意见,一是留在排里当副排长,一是到学校板报组。当时我就选择了到板报组去。当然,这些工作也造就了我,使我更加热爱写作,并开始学着写一些小诗和小杂文。板报组的赵学增老师对我的诗歌创作给予了很大帮助,不断指导我写些自由诗。闫增义老师对我的杂文创作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有很多次在课堂上讲解我的作文或杂文。他说得是那样有声有色,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在老师和同志学门的鼓励下,我开始向《邯郸日报》投稿。高中二年级时,一篇《从一个坏萝卜谈起》发表在《邯郸日报》上,引起了全校的轰动。毕业时,刚到任的崔斌校长找我谈了话,鼓励我走向社会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高中毕业五年后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考上了哈工大建筑工程学院。玻璃钢-77级的板报自然也是我驰骋的天地,并不断创作一些碎诗向学报、学刊上投稿。大学四年级时,学校聘请我参与编写了建校以来第一本诗集《青春放歌》,为丰富大学生活增添了浓重一笔。
大学四年间,图书馆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文学的天堂。在那里我选读了不少名著,更系统地学习了诗、词、联格律,阅读了很多有关诗话、词话、联语赏析等著作文章。从此,准确地掌握了诗联格律,并自觉地运用于创作实践。
大学毕业后,在工作间隙,又通过函授,加强了诗联创作的基础知识培训,进入新千年后,诗联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开始不断在全国省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截止目前,共创作对联5000会副,出版对联专著八部。由此,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02年加入河北省楹联学会,2007年加入中国楹联学会,2011年成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今年四月三十日是我的六十岁生日。因此,本书选择了六十个命题。这六十篇联话,是本人近二十年来习作的荟萃。绝大多数篇章系在国家、省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有些还被省级非专业楹联报刊采用,如《河北人才》、《河北统计信息》等。有些在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对联故事》上连载一年以上。这六十个题目大致分为三大类即人文、自然、修辞。人文类重点选编了机智、励己、廉政、哀挽、婚恋及日常生活等内容。自然类重点选编了天文、地理、节日、动物、植物及其相关的内容。修辞类重点选编了一些对联写作技巧方面的相关内容,如回文、偏旁、同韵、多读、反义等。所选联话均以妙联趣话为主,力求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既有楹联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又有社会生活方面的故事和情趣使人以回味,给人以启迪。若能达此目的,也不枉本人之一番心血。
是为序。
刘永清
2015年初春
上一书籍:华夏名胜古迹对联集锦
下一书籍:夷水拾遗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