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和京剧。书法一样,同属中华文化之“国粹”。对联,可长可短,可简可繁;可写景,可抒情,可叙事,可咏史;可指摘时弊,可评断世风。一副对联,就是一副迷人美景一副对联,就是一篇历史教材;一副对联,就是一番做人、处世之至理一副对联,就是一个和谐有趣、长传于世的教人、育人故事。
对联,它褒扬着过往今来的忠臣良将、正人君子,贬斥着贪官污吏、奸诈小人。它主持正义,弘扬正气,它释放着正能量,它契合着当今强调法治、德治并重的社会前进步伐。
本书是予常年学习之积累、多方搜集而辑成。如你看了,定将增长你的知识,增强你的修养,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品味。
感觉犹如:“蓬头垢貌理发去,满面春风出店来”,浑然换了新容。更令你欣慰的是,读完此册书,就如同“览尽华夏景,知晓古今情”。如有疑,闲暇可试。
编辑人语
寄 语
炎黄子孙自古便有崇尚读书、爱好学习的优良传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的传奇典故,历二千年来依然是经久传诵、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世世代代鼓励和鞭策着华夏黎民读书好学地积极性。
有两幅老格联,一是“至要莫过教子,至乐莫如读书”;二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外”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撰联称:“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座右铭题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教诲世人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以上引经摘句,旨在启发人们对读书的重视,唤醒人们对读书的兴趣。因为一个民族对读书的亲近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文化的繁荣与衰微、科技的先进与落后。为了鼓励世人读书,联合国1995年就制定了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根据一项全民阅读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而以色列则多达64本。面对如此差距,我们再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知而不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但读书学习始终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替代的最充实、最有效。
最文雅地一种求知方式。读书能增智破愚,使人把问题看得开。参得透,视野变得宽阔,目光变得远大;读书能提供社会正能量,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社风向善转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读书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人变得谈吐文雅、灵魂高尚。
读书不必规矩,站也可,坐也可,卧也可。可默读,可朗读。可一人读,大家听;可齐声读,共欣赏。读古典书,与古人交,温故鉴史;读现代书,知新人行,与时俱进。
书如可口清泉,让人甘甜解渴;书如美味果汁,让人滋心润肺;书如疗郁良药,让人驱除孤独;书如陈年老酿,让人爱不释手。在人生旅途中,书是人们不可或缺地师友伙伴,是须臾不离地精神食粮。
读书不分你年老还是年少,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身体健康还是身患残疾,不论你本土居住还是客居异乡,都能尽情享受这读书的乐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寻幽揽胜,智者博览群书。让我们全民族携起手来,发杨光大先辈。“ 勤学习、好读书”的优良传统,互相传递一股勤奋的读书力量,共同营造一场浓厚的读书氛围,努力构建一个温馨的书香社会。
编辑人语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