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蔡树荣,山东省临清市青年街道东窑村人,1945年农历12月17日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52年在本村读小学,1956年在朱庄读高小,1958年考入临清二中(现河北省临西二中),1964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65年受团县委推荐到山东省团校(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习。1967年12月,分配到济南铁厂(现为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工作,2001年6月内退,2005年12月退休。
蔡树荣在铁厂先后在机修车间、建筑工程队、精整车间、生产调度室等单位任过班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职务,曾荣获铁厂生产标兵,济钢集团模范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在铁厂由于肯动脑筋,善于钻研,很快成为冶金设备安装的技术骨干,凭个人的实际操作经验,写出了《起重工程学》的初稿,但由于缺乏理论阐述而出版未果。
蔡树荣业余钟爱太平天国历史研究。1970年开始收集太平天国北伐的相关资料。2003年至2014年十余年间,曾骑自行车考察完了太平天国北伐军、南归军、北伐援军的进军路线,行程一万余里。他整理出了300余万字的原始资料,写出来100余万字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军路线实地考察文、影、图汇总》初稿。2014年1 1月,应邀参加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中国朋党研究会、上海历史学会一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组织的“太平天国失败一百五十周年学术研究会”。在会上作了实地考察的汇报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蔡树荣2016年3月出版了《蔡树荣诗词选集》,书中的第三部分《骑路长风》,共选有121首诗,均是写于本世纪初实地徒步考察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军路线途中的。这些诗有的是描绘沿途的山川景物,有的是感叹当年的关隘险阻,有的是歌颂太平军的所向披靡,有的是抒发个人的思古幽情。诗写得情真意切、铿锵有力,读后莫不交口称赞,颇受鼓舞。
蔡树荣编辑的这本《摭华拾翠》,是他沿太平军北伐路线实地徒步考察途中亲历亲见亲录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楹联碑文的总汇。此书不仅对于这些楹联和碑文的保存与流传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历史研究者研究相关问题也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 言
此书的成因是我考察准备中未曾想到的。考察之前作了充分的文字准备工作,并写了详细的备忘录,但仅是太平军北伐进军路线的史料。
二O O三年四月初,沿着太平军北伐的进军路线,开始了骑自行车的考察工作。
太平天国参加北伐共有三支部队:1、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的北伐军,从浦口长江北岸登陆北征,经历了江苏、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六省,征途六千二百余里,最后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全军覆没。2、朱锡锟率领的南归军,即北伐军在河南汜水口未渡过黄河北上的后队,南下回归,经历了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征途二千三百余里,回到了太平天国版土安庆。3、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率领的北伐援军从安徽安庆北上,经历了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省,征途二千余里,最后于山东临清兵败回归到安徽省六安。
我于二O O三年、二O O四年、二O O五年中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北伐军进军路线的实地考察工作;二O一一年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南归军进军路线的实地考察工作;二O一四年经历了二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北伐援军进军路线的实地考察工作。
考察途中经过了数不尽的市镇、村庄、山川、河泊,接触到许多补实无华的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和布衣百姓。因为是骑自行车自费考察,更增加了沿途接触同志们的同情与支持,受到相关单位位的真诚相助。在考察途中,见到了许多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的楹联与碑文,这是厚重华夏文化中的灿烂奇葩。当时感到,以后再难有机会见{小差些文化珍品了,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像我这样有机会将其收集整理了。如果自己临时欣赏学习,走后了之,让这些宝贵的文化珍品散落在民间,实为可惜。于是产生了“抄下来,整理传播于社会,让更多朋友欣赏学习”的想法。由此在一万多里的考察途中,凡遇见者,能抄皆抄之。因为多在实地抄写,条件所限,只好一手托本子,一手F抄写。抄写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一路坚持了下来,抄之渐积,集之成册。
日本人寺田寅彦在《科学家与头脑》一文中说:“‘要作科学家,头脑不好是不成的。’这是人们常提到的看法。从某种意义看,它很正确。另一方面也有人说‘要当个科学家,头脑不笨点是不成的。’从某种意义看,这个观点也反映了实际情况。……所谓头脑好的人,就如步伐轻快的云游者,他可以比别人捷足先登,到达人们尚未去过的地方,但是他可能忽略掉在路旁或岔道上的珍贵物品。头脑笨拙的人和行路缓慢的人,虽远远落于人后,却常能轻而易举地拾到这些宝贝。”看着这本《摭华拾萃》,心想,我应该是一个头脑笨拙的人和行路缓慢的人。
在编排之始,我的老同学,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洲明教授提出,凡整理这样的文字资料,应遵循实地原样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我以考察行进的时间顺序和地区的先后进行了编排,各个具体地址按照先楹联后碑文的顺序编排。这样即符合实地原样的原则了。
这些楹联与碑文中,有一部分是摘抄自当地人氏撰写的文章或著作中,在相应楹联与碑文后面都作了注释说明。
大部分楹联与碑文是据实地实物抄写的,有些石碑因年代久远,石质发生了破裂,或碑面上有的地方出现了部分剥落,或有的出现了裂纹,致使个别字体损坏,无法识别原字,使碑文出现了缺字,这种情况用口口代替原字。有的碑体掩埋在地下面过多,以致埋没了下部的一些碑文.如安徽省寿县正阳关城门碑即是一例,这种情况的缺字用……代替原字。有的楹联是狂草字体,暂时不能识读,也在楹联位置处作了说明。
碑文因所处地域广阔,时间间隔较长,内容纷多,大体可分为革命遗址、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宗教场地。看了这些楹联与碑文, 使我感到到它虽然属高雅的文体,却在民间广泛地传播与升华,说明华夏文化的精华并非仅藏在文人的楼阁之中,也并非是学者们的专利,更多地流传在社会基层的民间。文化产生于民间,更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因此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文化传播者,只有扎根于人民中间,才能真正继承、发扬、光大中国文化。这也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这些楹联与碑文前后相继一千三百多年,其中有不少具有史料价值。如颜师古撰写的《唐敕建等慈寺颂并序》,唐高宗李治撰写的《大唐纪叻颂》两篇碑文,深刻地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削藩统一中国、建立盛唐的艰苦努力与发挥的军事才能。明太祖朱元璋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中,深刻地揭露了元朝末年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苦难,以致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凡此等等,对于研究某一段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本小册子编排之始,洲明不仅定了《摭华拾萃》的书名,还对全部文稿中的标点古体字及其中不少的讹误进行了详细的审核与修饰,对文稿的编排提出了具体的原则与意见。老同学刘继孟亦为此书撰写了分析深刻的序言。老同学,原聊城市广播电视局纪检书记李广英为本书做了仔细的校对并最后定稿。原聊城市文化局段培坤馆长为此书设计了古朴的封面。因此这本小册子不是我一个人的劳动成果,更是渗透着许多朋友的心血与汗水。愿看到这本书的朋友们,能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知识与乐趣。对厚重的华夏文化有进一步的感悟。因本人文化功底浅薄,在编辑中肯定有不少偏颇乃至错误,恳请阅读过这本小册子的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本人深表感谢。
蔡树荣
二o-七年九月
上一书籍:白石山吟草
下一书籍:《新华字典》11版编校差错600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