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恩典,1936年生于许昌。回族,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经济师。
老有所学 书艺大进
张名扬
农民春日播下种子,盼的是金秋粮满仓工人锻造出一个个零部件,期望能组装成大型机器。同理,书画爱好者(似乎亦包括书画家)都不满足于一些作品展出或见诸报刊,那只是行进途中散落的一只或几只脚印,至多是些闪光的"点”,看不到"线"的走势和轨迹,更无“面”的开阔和整体感,故他们往往到定的时候便会策划全景式的展示,即集结作品印书画集。对自己是回顾、总结对社会是付出、奉献。
数年前郑州《书法百家》编辑部曾为张恩典编印过一册薄薄的书法集,仅选作品35篇,此次出版的《中国梦·张恩典书法作品集》精选他的新作百余件。近年恩典视力锐减腿脚失便,且数病缠身生活艰困。他抱病创作了这批作品,不辞辛劳精神可嘉。此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分4个部分,且用真、草、隶、篆、行、毛六体书写创作。应是他学书20多年成绩的总检阅,亦是他当前的代表作,还是他——一位普通共产党员迟献给“十九大”的一份礼物。
因家境欠佳,恩典早年辍学,后即外出打工帮补家用。参加工作后,因业务几乎踏遍许昌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还经常出差,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日日夜夜,来来去去,家里家外,忙忙碌碌,一晃就是几十年,从未消停过·····
退休初始可能顿觉落寞,他便与数友组建民乐小分队,四出演奏,自娱娱人,其乐融融。日久渐渐感到演出须得走出家门,须得与他人联动,还须得登台抛头露面,颇有几分招摇,似乎与老年人的心境和生活状态有差距。于是他思索着寻求着一种室内的、不受制于人而能独自操弄的、且宜于老人的有益活动,最终他选定了书法。开初几位书画爱好者频频聚会议而无果,极希望能有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尔后有幸结识书法家谷庆礼先生,未久许昌老干部大学书画班就宣告诞生了,恩典还当选为第一任班长。
恩典白手起家,此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听课、习字、读帖、临帖,与师友切磋书艺,循序渐进,进步快。他心无旁骜,专心致志写、写、写!一写就20多年,一写就写到了耄耋高龄,一写还写成了河南省书协会员。2008年7月《书法导报》曾刊发过他的临帖习作,此后北京某高校还电话通过许昌老干部大学索要他的原稿······恩典入手隶书,从"曹全"到"“张迁”,而后专攻王羲之和米芾,最后回归楷书学“勤礼"和“告身”,近多年又涉笔篆书。学书之路也许不召规范,但他却收获满满。他的字结体严谨,线条柔中有刚,秀丽而有文气。如今,他因以米芾为本的行书而得名,赢得书友和老师的首肯和好评。
结缘恩典因二胡,时在"文革"前或"文革"之初。那时他在市职工文工团,我在市文化局。他少年练琴,有童子功,当时他的二胡演奏就领衔于许昌,我估计不是"头把"也不出“前三”。欢快激烈如《赛马》,舒缓悠扬如《二泉映月》,悲伤低沉如《病中吟》他都拉得来,且很得手,多受欢迎。往来交谈中始知我俩曾中学同校一年,他初三,我高一,却两不相识。数十年后他学书于市老干部大学,我是那里的座上客,常来常往,故与恩典又续上前缘。他老有所学收获颇丰,拟出版书法作品集,让我写几句话,故得此文,是为序。
戊戌寒露后一日草于慎德堂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