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立钲、字乾声、号罢山行人乡男,福建永泰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武汉外国语学校教师、副校长,武汉市第一教育局(普教局)党委宣传部长;武汉市教育委员会处长,武汉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厦门外国语学校书记校长。厦门市劳动模范。
序
陈志荣
2018年10月1日
一
胡校长是我所敬爱的长辈,我们认识有十几年了,然而结为诗友的却是近几年的事,2014年我在槟榔小区里觅得一处带小庭院的不到二十平的小室,辟为读书作画的场所,名曰石庐,常在微信上晒些诗、画习作自娱娱人,一日,胡校长过门来访飞,茶叙之间不意谈到诗词写作,校长提及年青时亦颇爱传统诗词,曾手抄诗词一厚本,只是于平仄格律方面有所障碍。于是乎我产生了一些错觉,当时我便以仅有的一点经验9向校长推荐王力《诗词格律》一书。原以为校长接触诗词尚浅,直到最近看过校长的《回忆录》,才知当初的想法多少有点浅薄。校长受到的传统文化的熟习不仅远远早于我,而且也更加纯正。他七岁入私塾,老师的启蒙即是国学,私塾教育是像我这样年青一辈的人所未曾经历过的,它却是传统文化最正统的道场,诗词声律启蒙都是私塾里必学的,我辈只能在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体味其中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很羡幕校长所生长的时代了。话说文言的传统被民国时代几位五四干将的不靠谱的文章革了命,祸害至今的结果是连老一辈对诗词格律也陌生了,更不用说现在的年轻人了。我对校长在诗词上的才华的又一错觉是,以为校长仅是退休后才喜欢上诗词,事实上在校长开始写作诗词时,我可能还在尿床的幼稚童年。78年5月1日,校长经过5个多小时的排队终于购得《古文观止》一书,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律诗
上起东周下迄明,纬编十二久驰名。
多年索卷寻难得,几次临书录未成。
队列迢迢居次位,衣披促促值三更。
篇篇研读当着力,勿误存真吸粹精。
这首诗用“八庚”韵,平仄格律森严,起承转合得当,显然校长年青时即对诗词的格律有用过功。校长的谦逊为人不能不让我作为后辈的敬服,也常常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
二
阅读校长的《从心吟》诗词,四百多首,我较喜欢的是他的游历诗和百花诗。年轻时的校长可谓游历基广。校长《回忆录》里讲述了一段红卫兵进京串联的往事,当时还在上海华东师大读书的他,与同学一起进京,住在北京师大,不仅见到毛主席,还顺便游览了颐和园、天安门、天坛、中山公园······。离京后又一路南下湖北,武汉、长沙、湘潭、洙州、南昌、吉安、井冈山、嘉兴、杭州······,几乎在中国版图上划了一道完美的弧线,让我艳羡不已。游历是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传统诗人而言,诗词更是记录这种人生历炼的最佳表达方式。杜甫、杜牧、苏轼、黄庭坚等等优秀诗人莫不如此,走一路,诗满囊。校长有不少诗作是记录游历的,有几首写得很精彩。
登黄鹤楼叹
西来爽气送东流,邀月齐临黄鹤楼。
今古几多眉锁客,漫求扬子涤忧愁。
黄鹤楼的诗,古今作者多矣,登此楼不得不写诗,奈何崔颢、李白的诗都在上头,如何下得了笔,既登此楼望东流之长江水,能得愁绪的怕只有诗人了。作者此时此景写下的“漫求扬子涤忧愁"句,为古今之登楼者留此存照。
校长在工作之后,特别是到厦门后足迹走得更远,新西兰、新疆、台湾······,交流思索教育之时,也常以诗记录所见所闻所悟。
天山天池
雪嶂终年拱日中,铺阴裁绿一澄泓。
临崖傲啸豪歌起,卷洒晶珠化作虹。
用白描的手法,直写天池之壮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壮丽之间透露出的是豪情。
武夷山九曲溪
峰留秀水长怀抱,水颂山恩九曲歌。:
忍别青岩奔远道,东归大海作豪波。
多数人写武夷山水,只见其秀丽之美,大文豪又喜欢到处题诗的郭沫若也只能写下°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游武夷山泛舟九曲》)这样的句子,而能从武夷山水之柔美中透出阳刚之气的,校长这首诗作到了,可见其心胸气象了,我感觉校长是有情怀真性情的汉子,这与他文质彬彬的外表是有差距的。
校长的咏花诗也写得棒。咏物诗不好写,写有新意难。写花要懂花语,每种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写花要懂花的精神,它往往出之于传统文化某些典故,这些都见之于校长的诗中。
咏兰花:,
不擅弄风骚,一生持节操。
清香弥六合,从不竞名高。
我读此诗,如见校长之人生轨迹。一与校长交往,深切地感受到一股传统文人待人接物作事的修为,就如兰花一般,自持而不流俗。
三角梅
花叶形同颜有异,花开四季似无期。
甘心不录名花册,装点城乡乐不疲。
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随处可见,或街边一角,或绿荫一丛,或簇放似火,或粉红一片,四季皆可见花开,此花因多见,而,不入名花册,世人眼里几乎形同俗物,然而它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品格,这是作者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我们身边多少真真无闻的人,却默默地付出,与三角梅的品格何其相似,人们不能只看名花,而忘了那些甘为俗物的“三角梅”。
三
校长的年纪是我的父辈,然我与校长算是忘年之交,校长每有佳作,便会微信发给我,这本书里的一些诗作,我或许算得上第一个品读者,当然,我在赏读校长的佳作之余,也大胆地给校长作一些商榷之语,比如诗的题目,我个人认为传统诗词的题目有一定讲究的,校长的一些诗题,似乎可以调整得更合乎传统,比如。风后悟.潇洒今生。、。衣几重。这类不太像诗题。诗的用语贵陌生化,但也不宜过于拗口,校长有些诗句稍有此病。另外,诗的结句最重要,好结句往往出人意料,将诗的意境升华到另一个层次,所以结句最值得炼字炼句,校长的一些诗作在结句上似乎可再推敲。这些都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谈到的,我与校长在诗词中可以说找到共同的乐趣。。诗可以群。,传统诗词的魅力也在于此。
我不懂写序,也很少给人写序,承校长的美意,使我不避浅陋,写下上面的文字,实无补于佳作,聊表小友之诚意。
注:陈志荣,诗人,画家,检察官,原厦门诗词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美协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检察文联会员。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