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之间,我们从高校毕业分手到今天,已经60年了。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是一瞬,却几乎是人体生命的全部。捧读老同学宋健明及夫人秦裕珊老师,用一生的时光著就的人生之书——《比翼杏坛》文稿,我不禁思绪万千、击节赞叹。
思绪万千,是因为我想起了和他们夫妇相识、相知、相聚的美好时光。击节赞叹,是因为我情不自禁为他们夫妇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957年夏秋之交,我和宋健明同志相识于美丽的扬州瘦西湖畔——扬州师范学院(现为扬州大学)。想当年,我们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是共同的理想把我们从天南海北凝聚在一起,“同学”的身份从此确定在我们身上。60年前,国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人们生活贫困,物资匮乏,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依然充实,青春的花朵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盎然绽放。我们一起刻苦攻读,一起参加学院开展的勤工俭学、支援农村、大炼钢铁等各项活动,艰苦相处,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情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虽然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果,但是当时艰苦的环境,培养了我们坚定的信念,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对我们能在后来岁月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困难.笑对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健明同学是连云港市人,身材修长,体格健壮,他为人谦厚,公道正派,乐于助人,就学期间他积极追求进步,不断锤炼自己,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被选为学校学生会干部。他不仅学习刻苦、热爱劳动,在体育方面也出类拔萃,在校期间就获得了射击、篮球和五公里竞走三项三级运动员称号,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1959年7月,我们依依惜别,按照祖国的需要,各自奔赴新的旅程。最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宋健明同志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到徐州地区最艰苦的地方——赣榆县工作,而且在农村中学一千就是二十多年。他的夫人秦裕珊也随他一起,在农村工作、生活,他们夫妻堪称社会主义祖国教育事业大厦最坚强的基石。更为可贵是他们一生牵手,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多次嘉奖表彰。他们无私奉献,拼搏进取,锐意改革,力争上游,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故人相聚相见,我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以后,只要到了连云港市,就会跟宋健明同志联系,方便时总要找机会聚一聚、谈一谈。回忆往事、共叙友情,总结交流体验、展望未来美好前景,情真意切,暖意融融!
白发岂能催人老,革命征途谱新篇。退休之后,他们夫妇将自己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汇编成册,我觉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特别是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对那些胸怀理想、准备在教育事业上大干一番的年轻人尤其具有示范意义。其一,可以学习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其二,可以学习他们一身正气、清正廉洁、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其三,可以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拼搏进取的坚强意志;其四,可以学习他们孝顺长辈、家庭和谐、勤俭为本的醇良家风。
在此书献上一联:“三尺讲台,,化育满园桃李;一生师表,常怀草根深情。”以祝贺宋健明、秦裕珊同志合著的《比翼杏坛》一书出版。
2018年12月9日于南京
(作者施绍祥系江苏省政府原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