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可,自号拙人,江苏灌云县人,1938年生,196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3年毕业于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1972年调回家乡灌云,先后在县文化馆、广播站主持工作,后任县委办公室秘书、灌云县文教局局长、县委党校校长等职。1980年以来,陆续发表诗词、散文、论文、小小说等作品,著有《灌云方言志》(合作)《拙人轩诗文选》《拙人轩文论选》等书。现为连云港市诗协、作协、江苏诗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
前 言
大自然是美好的,这美好不仅因为有春花秋月,艳阳落霞,也因为有酷暑严寒,风霜雨雪;人生是美好的,这美好不仅因为有顺利、得意,幸福快乐,也因为有逆境、挫折,痛苦、悲伤。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仅有一次且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中,最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无疑应该是幼稚无邪的童年时代。然而一个人就像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也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和成长的时代。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战火纷飞和生活极度贫困中度过的,是在共和国诞生前的社会阵痛中度过的。正是这纷飞的战火和贫困的生活以及这阵
痛中的种种苦难所形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染就了我人生的最初底色。个人的命运永远是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国共两党的联合努力,赢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使苦难的中国出现了获得独立解放和民族复兴的曙光。然而由于蒋介石在一九四六年夏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发起全面内战,又把苦难的中国人民拖入了黎明前的沉沉黑暗之中。国民党王牌军 74 师等部从南向北猛攻共产党领导的苏北解放区,残暴的还乡团
趁火打劫,无恶不作。人们从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许多革命者为了共和国的诞生而浴血奋战、临死不屈的场景。但是人们可曾想到,在这些革命者前仆后继的时候,他们的亲人们曾经承受过什么样的磨难呢? 其实,革命者家人所承受的苦难,同革命先辈们的奋斗是相通相融的,两方面的灵魂是永远牵挂在一起的,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梦想的实现来为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梦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下面就是我对那个底色的一点回忆和叙述,其中主要的就是这种苦难和牵挂。
(书中有的人名、地名是化用)
上一书籍:三色杂记·聊亭轶闻录
下一书籍:三色杂记·金色年华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