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可,自号拙人,江苏灌云县人1938年生,196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3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1972年调回家乡灌云,先后在县文化馆、广播站主持工作,后任县委办公室秘书、灌云县文教局局长、县委党校校长等职。1980年以来,陆续发表诗词、散文、论文、小小说等作品,著有《灌云方言志》(合作)《拙人轩诗文选》《拙人轩文论选》等书。现为连云港市诗协、作协、江苏诗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
前 言
《金色年华》这个题目,是我多年前计划写《三色杂记》时定下的,但却一直没有认真考虑其具体内容。近来,《三色杂记》中的《血色黎明》早于三年前完工,《彩色社会》的近二百篇长短不等的文章,也在这几年整理成集,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金色年华》却还没有眉目。我有时甚至都快要放弃写这个题目了,因为我怀疑是否有写它的必要。《血色黎明》主要是写我父亲为革命牺牲前后我们整个家庭的遭遇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有共和国的黎明是用鲜血换来的这个会义在其中;而《彩色社会》写的是现实社会(包括幻想中的社会)里的一些故事,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多少有点社会的意义,对于人们判断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似乎应该有点参考作用。可是,《金色年华》主要写我个人青少年时的生活经历,欢乐也罢,痛苦和磨难也罢,都是个人的事,似乎没有什么社会意义。
我后来想想,每一个人在人世上走过一遭,唯一属于他自己而区别于别人的东西只有一样,那就是他的生命及生命的表现形式一-生活历程,欢乐、痛苦,都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痛苦和磨难,为他的生命打上了独特的印记。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埋怨这些痛苦和磨难,那他就会陷入对自己生活的悲叹之中;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幻想不要或删除这些痛苦和磨难,那他的人生也将失去独特的框架支撑,生命将变得苍白无力。无论如何,正是那金色的美好时代中的磨难和痛苦,伴随我度过青少年时光,我对那时的贫穷和艰苦没有任何怨恨,那是“一穷二白”的共和国,向强盛成长的必然过程。固然,我曾生活在苦难之中,但苦中也不乏有许多乐趣,我感到自己在伴随着国家一起成长,总是充满着向前的力量。而贫穷,不仅不是这力量的障碍,相反却是它的动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出那火红时代的经历,似乎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这就最终促使我没有放弃而开始动笔了。有人说: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而豁达的人不问未来。我却既不成熟,也不聪明,更不豁达,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时不时地加以考虑。这本回忆,正是在过问过去,其中也会联系到现在和未来。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出发地,那就如同没有忘记母亲伟大的怀抱一样,那是生命的摇篮;同样,一个人无论生命长短,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那是你人生的起点。这里记录的都是一些无趣的往事,然而正是这些无趣的往事,组成了我有趣的鲜活人生。老来回忆这些生活底色,正可以拾起有趣的记忆,更加充实老年生活的内涵,知道自己的灵魂曾经在田野里无忧无虑地纯洁地抽穗发芽。这实际上也是与自己的过去对话,听一听自己曾经有过的心跳,不需要加以修饰,更不需要有任何虚情,全是天地之间自然的本色。
陶渊明说:“盛时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对于我来说,“不待人”的岁月大部已去,所剩无多。作为一个普通人,那些已去的岁月,没有革命前辈们那样的惊心动魄而又辉煌的战斗经历,它是由许多小事、琐事组成的平平淡淡的“日子”充实起来的。身在其中时,从未想到它会有什么意义。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忆它并把它同当时国家发展的大势这个背景联系起来,这些小事、琐事虽不闪光,也不辉煌,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沉甸甸的石子,它是生命的铺路石,生命由它上面走过来它也便有了生命的意义。
当然,我也知道,每个人都不应把自已经历的苦难摊开来向别人絮叨,个人的许多痛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各人的经历不同,别人对你的痛苦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达到你所理解的深度,你若总是向人絮叨,很可能会走入“祥林嫂”那样的怪圈。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一个人到了晚年还能从容地回忆自己的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平平常常的甜美和苦难,正是他的幸福所在。
近两个月来,正当我反复酝酿应当从何处着笔的时候,昨天(二零一四年八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夜间)夜里的睡梦中,头脑里忽然间就跳出了“爽起眉毛过日子”这句话。这不知是不是妈妈在冥冥中托梦给我,为我解难,向我提示:你就从我曾说过的“爽起眉毛过日子”这句话开始写吧我当然确定这是妈妈给我的提示。妈妈虽然离开我到天国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伟大母爱给我带来的青少年时代艰难成长中的依靠和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是为妈妈而写,为不忘妈妈的恩德而写。就家庭传统教育的需要而言,妈妈“爽起眉毛过日子”的精神就是最好的传统,不把它写出来,太可惜了。另外,我在生活经历中的所有感悟,对家庭传统教育似乎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于是,我便遵照妈妈的提示,从她说过的这句话开始写起。
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日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