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维榕,1958年8月广东省汕头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毕业,到德庆县人民医院工作。1992年4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87年担任德庆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92年获肇庆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度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1997年12月28日,《西江日报》刊登了《白求恩式的好医生郑维榕》通讯,介绍其事迹。
郑维琼,1969年10月下乡至四会县国营大旺农场沙沥作业区,先后从事过甘蔗种植和管理、生猪饲养员、派送信报的邮递员等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劳动之余,喜欢阅读。不时拿起笔写点诗文,被《广州文摘报》选登。这些小文章和诗作,歌颂亲情,感恩父母,赞美劳动,传播美好,是正能量的表达。
激动缘由
(前言)
耳顺之年过后,自然而然地退出做了一辈子的医疗卫生工作。清闲下来,有了回味过去的时间了。这一辈子,经历的事太多了,有几件事着实使自已感动了几回。
首先是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今天来说,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大学本科毕业,三十来岁,副主任医师是唾手可得的,成为了年轻的专家。君不见,现在许多医院,在医疗系列人员中,副高级已成了大多数。可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尤其是我们这些中专毕业生要升上副高,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人们常说,五十年代的中专生,比八九十年代的本科生还强。可是,我是在毕业34年后,才有升上副主任医师的机会,不是没有水平、没有能力,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种种政策的限制,使我对副主任医师这个职称望而兴叹。当我如愿以偿地取得副主任医师的资格时,能不激动吗?
令我激动的另一件事是当选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次年又当选为“德庆县首届劳动模范”。参加工作数十年,就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群众自有评价,可是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个“可教育好的子女”,能在政治上有所表现吗?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新的政治生命。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在经济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人对于荣誉,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我在农村卫生工作中,摸索爬滚打数十年后,终于得到人们的认可,这无异是在我的奋斗历程中,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在我退出医疗卫生工作队伍之后,县卫生局发起发一次征文比赛,题目是“我为卫生工作献一策”,数十年基层卫生工作的经历,激发起我拿起笔杆子的热情。几十年来,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困难、发展的出路,可谓是了如指掌。我那《建设小专科,提高竞争能力”》一文,为山区乡镇卫生院在乡村医疗站与县医院之间寻找发展空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赢得了唯一的一等奖。获奖的意义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是说明了,我几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还有“余热”可以发挥,而且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又一次使我激动不已个人,学历固然不可或缺,但学历不能代表工作能力,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在专业工作上做出骄人的成绩,没有这一点,就难以想象,一对中专毕业的夫妻,能够成为全县第一对副高级专家。当然,成绩的由来,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高潮迭起的年代,我不能以年龄为理由,作为规避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借口。起码我那数十年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笔足以留给后人的财富,这就是我在激动之余,拿起秃笔的原因。
丙戊仲夏于杏林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