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是明启,男,1963年10月生,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2007年获新乡医学院硕士学位。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师,医学科普作家,诗人。
曾任或现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抗癌》杂志编委,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精神病学分会、脑卒中分会委员,神经修复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医师分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煤炭分会委员。发表医学科普文章3000多篇,诗歌300多首,出版《自我保健纵横谈》一书。
序:是人是诗(节选)
文/杨光黎
我与老是相识相交的时间并不长,但密度却是颇为高频的,一个饱经世事、快要马放南山的中年人,隔一段时间就会突然想起“很久没见老是了呀!”——
也许这就是那种说不清的知己感吧?!
朋友,仿佛是一种呼吸,相见、相聚、相叙就是一种生活的自然,像文字里的呼吸,我想这就算是知己了吧。
虽是了然于心,但提起笔来谈论老是的诗,还真得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毕竟太谙熟了嘛,那就从这个人说起吧!
老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朴、简约!也的确是的,一个农家子弟苦熬苦巴地拼初中、拼高中、拼大学,一步步成为一个声望斐然的行内权威、研究生导师、高级医师,几十年仿佛一条直线似地顺顺溜溜过来了,殊不知这看似顺溜的每一步,都要甩下了不知多少人,才能走到今日之悠裕之境!正如杜甫所言:“成如容易却艰辛!”历尽人事叵测和世事熬磨之后,稳当的中年人必然地会期许、皈依于简朴、简约。
是的,谁都曾经是一个怀抱诗意和远方的少年,但生活是第一位的,一个诗人首先得是生活中的人,要扛起这份责任,就得拼青春、拼汗水、拼出满满的心酸,这是当然之义。携诗远行,也携着生命的责任远行,直到生活和工作都立足已稳之后,仍然还能想到“诗”,回到诗,成为归来的人和诗,这是真正的骨子里的诗意,是对诗的一种真正的热爱——他已经不需要从诗歌里捞取什么现实利益了,只是想体味那种创作状态下的生命充实感、饱满感。不以诗的“有用”、而以诗的“有趣、有意味”而写诗,像孩子热爱游戏一样,这才活出了真人、真性!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的人生阅历,有了如此脾性、品质,所以他的诗“辞尚简、境尚约、意尚真”。例如这首《生活》:
你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本书
我说:如果是书
你就是封面
我就是封底
我们之间
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会从新变旧
只要我们在一起
即便读一千遍一万遍
也不厌倦
永远读不完书里的故事
这里蕴含了多少日常生活中的辛酸、甜蜜、磕磕绊绊,而最终归于一种“千帆过尽”之后的平淡、坦然,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不言之处又暗含着万语千言。其实,好诗就是一种生命经验的精简,有类于河床里被洪水冲刷、跌宕过的卵石,疼痛累累,然而且云纹天开,温润如春。
这里,涉及到对诗歌的“真爱”,其实,对诗之爱就是对生活的爱!真正对于诗歌的热爱,就是对生活经验的反复咀嚼,是一繁花过尽之后的“简”,是一种历尽苦辣辛酸的中年人对于形容词类的定语的“警”,像这首《分娩》:
媳妇在里面哇哇地叫着
婆婆在外面哈哈地笑着
这里无须多说什么,但是这里的确有无尽的东西无法形容……,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写诗也像女人生孩子一样的,不是吗?
……
我与老是因文字而结缘,因诗而亲近,说起来,也当算作半个诗人了,诗人是那种对语言特别克省的人,对语言的消费,应有老葛朗台对货币的“不舍”之感!应该是独行、或经常独行发呆的人,然而,由于我等彼此过于谙熟,提起笔来难免就从“云根”到“地足”,拉拉杂杂的,有违诗人之份,此刻,最聪明的选择是:把午后静谧的时光和安静的一杯茶,留给后边儿的诗行……
2020年6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