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凌双仲,原名淩双仲。谱名淩宜家,笔名仲子,凌云,艾琳。号读序斋主人。1971年5月生于江苏灌云。现为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凌门诗社副社长,海州乡土文化特聘研究员。连云港市诗词协会,灌云诗社,石室诗社会员。无锡市荆溪诗社,梅里诗社会员。著有《江海心声》《连云港市景点诗集》,《花果山》,《连云港》诗配画画册。曾任过《江海诗词》短期栏目编辑,《海州诗讯》、《苏北吟坛》、《双星》编辑。至今共创作二千余首诗词。公开发表过千余首。诗词作品曾入选大型图书《中华经典诗篇》,《中国诗词著作家辞典》,《花果山志》,《诗意花果山》,《中国诗人新作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江苏诗词二十年》,《连云港诗词三十年》,《灌云诗词三十年》等。诗词作品散发于《江海诗词》,《江南诗词》,《江西诗词》,《湖南诗词》,《陕西诗词》,《上海诗词》,《当代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八婺诗词》,《海州文献》等。
《心声》序
吴茗
与双仲初次相识于省城南京, O五年秋,他一次去明故宫参加春华诗社建社十八周年的诗会。因初到南京,不熟悉公交路线。频问路,恰逢我经过,闲聊中相识。匆匆留下了各自的小灵通号码。后因工作关系,我调到了尤锡,幸巧,第二年,双仲也来到了无锡工作。他乡遇故知,一下于拉近了我们的关系。我也比较喜欢诗词,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在人生路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一起走过了许多年头。
前不久,双仲因工作时出了工伤事故,住进无锡九院治疗。我数次探访,因新冠疫情严重,医院内部管理甚严,不得而返。但时时保持联系。今夏有一次,他透露了一个信息,想把近十几年来写的诗词结集出版,趁这段较空闲养病的日子,把还有自去年12月初住院到今的四五百首疏理了一下。要我抽时间写篇文章作序。我不胜惶恐,担心不能胜任。他说:不要有负担,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
写。静下心来,查了相关资料。就以双仲的姓氏谈起。他的这个姓非常少见。以前读他的诗集或在报纸网络上读到他的诗词,都是内点水的“凌”,看过他的身份证也是两点水的凌。这三点水“淩”相内点水“凌”是一个姓一个字吗?据双仲讲,在电脑未普及前,他们的姓都写成三水旁之“凌”,代代相传,有个古老的传说:三水之改尿是两水之凌,他们这一支的一位先祖因有功,被古代某位皇帝炀一点,于是两点水就变成了三点水。但自从电脑普及后,由于电脑里打不出三点水之“凌”(属于冷僻字),就在日常生活中(如身份址、驾驶证、银行户头学生证等)全部改用两点水之“凌”学。近十年来,关于姓氏考证的文章越来越多。仅研究三点水“淩”灶的文章和名人就有很多,如台湾学者吴澄源、连云港原文联主席必石、连云港市文史专家张传藻、广东水利专家凌鸿勋、浙江兰溪政协委员凌成澜等,连云港市凌氏揭秘当自双仲为了续宗谱和徽歙县及安徽枞阳宗亲联系上后,双仲他的先阻清乾嘉时的著夕经学大师、学者、诗人凌廷堪的《宁国淩氏宗谐序》中揭开了谜扉这里就不详言了。见附录。
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呈现了喜人的局间。全国各地诗词 h 会、诗社、网络诗词文学社如雨后春笋,处处皆是,义,央视推出的两档经典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也加快了传统诗的普及与提高,更有专业的中华诗词学会展开“诗词之乡”“沣词进校园”的评比和有目的工作,另外,邓丽君、宋祖英、于文华、洙凡风中采莲等歌及乐坛人士的大量歌唱古典诗、词的歌曲也加快了诗词的普及速度。但是,古典诗问尤其是近体诗大都是沿用了平水韵,这为当今中青年诗词爱好者和学习者带来了很多困扰使今声和古声、今韵和古韵碰撞出了不少火花,虽然江南诗词学会推出的《江南新韵》、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中华通韵》《中华新韵》解决了老一辈与新的诗词爱好者(包括大中小学生和社会上的中青年)作诗用韵的燃眉之急,双轨并行(格律从严,用韵从宽),但现实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人声字和人声韵,虽然已派人三声,但客观上这些字的发音仍然短促生涩激烈,如把他们放在平声字的位置上或一首是平声韵的诗,中间放了一个人声韵的字(已派人到了平声韵的人声字),读起来仍觉得拗口,与其它韵格格不人。双仲每与我谈及此事,颇为烦恼。按他已作诗三十年来的经验,就是在作诗时尽量避免这些字用在关键的地方。也可以在保留人声学和入声韵的前提之下用新韵、通韵。
好诗是如何产生的。当然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闭门造牛是出不了精品的。三十年前,双仲和他的几位青年诗友大力提倡四县诗”观点,并努力在实践坚持。诗中有我方有情,言之有物才有,最显见的如采风诗。大多数人是应邀去某个企业或某个景区,走习观光,浮光掠影。特别是工业诗词,单调枯燥,不易写好,如果汉亲目体验,与工人打成一片,仅到厂中漫步,是写不出深刻的讨作品,双仲一直在企业工作,换过不行业干过不少工种,他的上业诗如《九张机》、《下线》等,既观察人微又吟之逼真,写真境诉直言,说真情。
自双仲的上本诗集《江海心声》出版后,不久,他又换了份工作在江阴六七年,他的工作相对较稳定。此间,他买了台电脑,下班之余,上网冲浪,写写诗词。临屏作诗成了他一大爱好。除了好的凤景画配诗,也给网络曝光的各种反面题材配诗,还有正能量的诗。他在这一段时间用博客的形式,一图一诗,或配以音乐,五年时间发了近三百篇共五白余首诗问,除此,他的诗词题材还有的来自干听音乐,读历史、看电影等,四年前,网络上款软件《全民 K 歌》的兴起,又给他的诗词漆了新的血液。他倾注于大量时间随着 K 歌软件学唱歌曲,从原来一句话都唱不好到随着音乐字幕慢慢地把一首首老歌从头唱到尾。有的还评出了3S。他学唱全民 K 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唱几首喜欢的老歌玩玩。而是为了诗词创作,当双仲练了半年多 K 歌后,自以为有了些功底!他转过头来开始学唱那些已经流行了的诗词歌曲,其中影响他最大的当是乐坛才女洗凡作曲并原唱的《花间词》、《人间词》,另外,风中采莲唱的一些诗词歌曲他也喜欢。邓丽君唱的古诗词的专辑《淡淡忧情》,于文华唱的古风《诗经》系列。另外,如安雯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慎的临江仙),辛晓琪的“雨霖铃”,云菲菲的“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生查子》),徐千雅的“鹊桥仙”,基地小虎的“蝶恋花”,他在听这些“词”歌时,就仔细地体会词中的句子与音乐的关系,如人声音和仄声字在句中的发音有时影响了音乐唱出的效果。双仲后来开了一个帐号:专门用来唱这些已谱上曲并成为了流行歌曲的“词”,最后,竟来了个旧瓶装新酒,用自己的词,套上这些音乐中同名的词,居然也聚集了几十首。
除了全民 K 歌,前几年流行的音乐相册也给了他不少灵感。把一些诗词,配上相片,做成音乐相册,既可享受音乐诗词带来的美感,也可以收藏那些相片保存不易丢失,需要时可以调出。这两年义兴起了抖音美篇、头条。双仲更是如虎먹翼,给诗词的传播插上翅膀,一段抖音,就是一首诗词,一个抖音就是一个故事,一次回化。他利用抖音宣传故乡美景,他乡风光,他利用诗词表达心声,倾外悄感,与抖音同步发布的是头条。一动一静,在新媒体网络间,他沉浸其中,自得其乐。双仲不抽烟,不赌钱,以前会偶尔喝些白酒后改喝黄酒,自从去年12月初工伤事故后,所有酒不论多少医生都不让喝了。目前,他惟一的爱好就是诗词。在这方面,他是个高产诗人,受伤至今六个多月,在病床上,养病间,已创作出了近五百首诗词。以前如果不是整日整夜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制度,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精品。在这方面,我只能望其项背,唯马首是瞻也。除了描写受伤治病的诗作,期间,从春到夏,他步韵和了其南京的诗友舒贵生绝句一百首。另外,他又是一个三国迷,根据原著和(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及三国的原史,创作出了《三国群英谱》组诗七十二首。
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这跟诗人的经历、品德、修养、文学知识有很大关系。但诗有别才,与文化水平无多大关联。许多教授、学者终其一生可能写不出一首中规中矩的诗词,但有许多只念过几年私塾的老同志却能写出许多令人拍案叫好的佳作。双仲无什么文化知识,仅中学程度的文化水平,但他一生在外辗转、谋生,历尽千辛万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曲折的经历成了他写诗填词最好的题材。如果一个诗人,他没有背景离乡之苦,没有生离死别之痛,没有战火中的淬炼,没有人生中沉浮,没有海峡之情,没有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之意志,没有仇日排美之慨,没有怜民之情,没有爱憎分明,快意恩仇的性格,没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决心,是写不出好的诗的,这些题材诗词相信读者会在这本《心声》中体会到的心灵的共鸣,情感的碰撞,灵感的火花,作为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好作品卷卷都有,妙句警句时时可见。很多人生不该有的事,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诗坛上不应缺的诗,在他的集中出现了。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新诗方面,自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平安体,浅浅体,五体投地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联想起某人的撒尿诗、绣花体和取近的好看体,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把个新诗诗坛搞的马烟瘴气,乱象丛生。难怪老一辈诗人臧克家、俞平伯等有先见之明,罕就勒马回缰写旧诗了。老百姓更是一见面,一句你是诗人,你一全是诗人的绝妙讽刺,给了当今新诗最好的一句潜台词。不说也罢,用黄龄的一句经典歌问:越痒越骚越痒,越骚越痒越骚,来形容大恰当不过了。双仲的新诗与格律诗比例约是百分之一,就是这样他也没向这些诗体折腰,去随波逐流。而是写一些发自内心的呐喊,绝不做无病呻吟之作。谈他的这些新诗,用诗经体形容倒也形象,其中不乏读了让人泪下的诗作。期待新诗坛上出现更多这样的诗作。让人们找回一种文化自信感。
蝉鸣蛙唱,骤雨潇潇。不觉信笔写了这么多。一己之见多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去,且只当作与双仲围炉闲话罢了。最后祝他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再次挥笔,为我们写出更多精品力作。
二 O 二一年夏于江南
上一书籍:近体诗流派
下一书籍:宿州诗词(第三十四期)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