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在印,男,汉族,山东蒙阴县人,现在洛阳市场监管局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洛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洛阳职工作协副主席,洛阳老干部大学诗词特聘教师。出版《格律诗教程》。在《中华诗词》《中国诗词》、《中华词赋》、《中州诗词》、《神州诗词》等杂志发表过大量作品。
序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战国后期,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的奠基人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被誉“实五言之冠冕”。“建安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歌取得非凡的成就。
三国、西晋时期留下的诗歌不多,仅有嵇康等人的诗歌作品。东晋诗歌渐多,产生了大量文辞绚丽的作品,而陶渊明独以其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南朝文人提出四声说、八病说,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格律诗的形成、鉴赏产生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诗坛走向全盛。唐前期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最。武则天专权时期,宋之问、沈期的诗歌成就较高,使绝句、律诗最终定形。盛唐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田园诗、边塞诗兴起,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最;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佳。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中唐前期成就最高的是书应物和刘长即,最能代表大历诗风之风貌的则是“大历十才于。”韩孟诗派对后世也影响较大。中唐后期以白居易、兀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是这一时期诗坛的领军人物。晚唐诗风呈现华艳纤巧、感伤低回的抒情基调。古体诗较为衰落,诗歌以近体为主,主要四种诗风:一是苦吟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二是清丽感伤诗风,以杜牧、许浑为代表;三是深婉绮艳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四是隐逸与怨刺诗风,以可空图、罗隐、皮日休等其他诗人为代表。
五代好诗较少。北宋前期,诗人对唐诗的学习仪限于模仿,主要沿袭唐风。有三个流派,王禹傅为代表的“白体”;魏野、林通为代表的“晚唐体”;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体”。“西昆体”在宋初诗坛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北宋中后期诗歌以苏轼王安石为最好,宋诗风格得以形成。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南宋前期,南渡小朝廷迎来偏安局面。诗坛出现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繁荣时期。影响最大的是“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后期,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成就不大。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进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元代诗歌以元佑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代表人物是王恽、姚燧、刘因、戴表元、邓牧和赵孟類。后期南北诗风逐渐融合,崇尚唐诗形成雅正之音。虞集是一时的文坛领袖,领导南北作家驰骋竞进。载、萨都刺、먹维桢、王冕等较著名。元诗开明诗宗唐之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明代前期,除由元人明宋濂、刘基、高启和吴中四士的诗文外,“台阁体”泛滥流行诗坛。期间只有于谦的作品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同期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向“台阁体”发起冲击,后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文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盛行了一个世纪,也未能给明代文学找到正确出路。明后期,诗文流派众多。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主义的大旗。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反对复古主义,“公安派”继之,反对模拟古人,提倡他抒性灵,发前人之未发。这些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文受的影响是积极的。
清初诗坛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遗民诗人和由明人清而又出仕清朝的诗人组成。遗民诗人最著名的是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由明人清而又出仕清朝的诗人最有名的是“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摹。清朝从康熙年间后半叶,歌颂升平、风华典雅的诗歌主导诗坛,较早的有宋琬和施闰章,他们当时齐名,号“南施北宋”。此外,尚有王世桢、查慎行赵执信等人,而名声最大、影晌最深远的是王世桢的“神韵说”。乾隆和嘉庆年间,诗坛上富有才情的郑燮、袁枚和赵翼等人标榜“性灵说”,反对复古。笼罩并主导文坛的则是主张“格调说”的沈德潜、主张“肌理说”的翁方纲等人,鼓吹着一条脱离现实、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发展的诗歌道路。作品虽有特色,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般并不是很高。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80年间,这一时期的文学,通称近代文学。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和林则徐是领军者。龚自珍则是近代文学上刖启后的人物。开拓了前代诗人未有之境,是真正独头面目的清诗,成为晚清诗界革命的先导。
以上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简要介绍。本书着重介绍近体诗自初唐定型后在不同朝代的流变和更迭,重点分析后世文人在继承和发扬“唐风”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创新产生的不同诗歌流派及其得失,旨在帮助诗歌创作初学者建立清晰的近体诗发展脉络,统观近体诗流派、风格,找到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流派,深人学习,不至于盲人摸象。尽管作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水平有限,恳请大家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不胜感激。
李在印
2022.02.02于洛阳
上一书籍:一个基层公务员的风雨人生
下一书籍:心声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