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叶百灵,原名叶柏林,江苏东台人。1954年参加工作,从事东台小学和中学教育事业。1980年后调任东台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中共东台县委政法委秘书、东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86年调任盐城市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主任、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直至退休。平时爱好笔耕,时有作品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
序
这是一部下坝人写下坝的文集。下坝是古东台城西北角护城河内侧的一处商业街,并一直沿袭至当代。其地理位置就在老何垛河汇人串场河
的河口,附近不먹春渠先生近影(2021年5月)远又是泰东河汇人串场河的河口,毗邻海道桥,右通三里路,左接七里长街,水陆交通都是通衢要塞,所以,称下坝“因河而兴,因兴而名”是历史的必然。
下坝之往事,如果仅仅上溯300年,从史料中只能寻到零零星星的只言片语,更早的就甭再想了。而距今百年之内的往事,亦多为祖辈口口相授的传闻,见诸文字记载的却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下坝毗邻七里长街,而七里长街是县衙所在地;下坝毗邻三里路,而三里路的西首是东台的发祥地﹣西溪。两者都是编纂地方志书的史官们眼中的重点,小小下坝被他们有所忽视是很自然的了。从这个角度讲,能够尽早尽快地将现尚健在的人的“下坝记忆”挖掘出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功不可没。
此书的萌芽,始于叶百灵先生的抒发乡愁的随笔《下坝往事》。该文在2021年3月15日《东台日报》8版发表以后,出人意料地在下坝原居民及其子孙们的脑海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波翻涛浦,不能自已。他们脑海中沉淀日久的“下坝记忆”被该文激活了。于是,他们陆续涌进叶府,说:“都是下坝人,要玩一起玩,大家都来写下坝!”
先生虽属无奈,也曾犹豫,最终还是慷慨表态:“大家各人把自己对下坝的记忆写成文章,交给我编纂成集,出一本专著。费用由我一人承担。这样可好?”
此言一出,众人热烈响应。
先生一诺千金,不几天便组建了编辑委员会,而满载如珠似玉的下坝往事的船舶,则陆陆续续驶进了先生亲自值守的港湾,静候他的调度。
如今,经过作者诸君和各位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坝记忆”跃然纸上,成为肉眼可见的“下坝往事”。这些往事,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中,反映了几代下坝人繁衍生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向上向善的优良品德,以及不畏强暴,互助友爱,明德崇礼的家国情怀。其中,既有战争年代与下坝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解放以后发生在本市轰动全国的重
大事件,也有斗棋、凫水、套甲牛之类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活趣事;既有名人志士英勇事迹的记载,也有对普通工商业者的记述,还有大量关于理发的、卖豆腐的、卖开水的、卖虾油面的等手艺人和搬运工的劳苦大众的描写。作者诸君尤其认真地描写了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如今已经荡然无存的事物,如:水龙、乌篷船、二轮车夫、荒茶馆、轮船码头、当典等等。透过这些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人们仿佛看见作者诸君投人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尊重历史,忠于事实,不厌考证,不谋虚名的谨慎作风和写作态度。就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失去了就不会再生。本《文集》中兴许也有一些“非遗”值得人们尊重,因此,说这些“往事”如珠似玉般珍贵,恐怕并不为过吧!
本《文集》作者诸君对自己作品的表述对象都进行了认真地调查、采访和考证。他们既有文字写作的高度热情,也有文责自负的勇气。但是,他们毕竟都不是述史编志的行家里手,对追求“信史”的手段和方法尚且陌生,因而作品中有可能出现一些考证不够火候,或者表述不够严谨的情节或细节。对此,想必读者大众都能理解。而作为“回忆录”,其中的资料却“踏破铁鞋也难觅,是将来人写史编志不可或缺的。
笔者认为下坝的过往,其实就是东台过往的一隅,是东台文化基因图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信下坝人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东台人今后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下坝,不愧是生命的摇篮,笔者作为这部著作的最早读者,谨向生于斯长于斯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遵叶百灵先生之嘱,谨作斯序,不胜惶恐之至。
杨春蕖 辛丑年冬月
作者简介:杨春蕖,笔名瘦莲、依水,江苏东台人。曾任《西南石油地质报》副总编辑、东台市委通讯站副站长、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主任。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