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汉田1932年4月4日生,江苏涟水人。1949年春,随军南下来到嘉定,长期在医疗卫生部门和党政机关从事政工工作。1992年6月离休后,与诗文结缘,受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参加上海诗词学会、枫林诗社、嘉定秋霞诗社,曾任社长。发表过一些诗文,著有《往事钩沉》、《晓楼晚唱》《艺海觅津》和《霜林拾叶》。主持编印过《中草药手册》、《秋霞诗词选》、《新安遗音》等书。
弁言 兼说人死观
春蚕将死丝犹吐,蜡炬虽残焰仍红。
我离岗休养后,觉得尚有点余热,要充分利用,不能碌碌无为。尽管曾经奋斗过,也不能无所事事。共产党人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在吴义方教授、먹炳奎主任医师、谭晓亮吟长的推动下,我陆续写了一点东西,反映各个时段的感受,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离休28年,出了5个集子,追求系列和《萍踪掠影》。记述我的初心、我的工作、我的思想、感情世界、家庭生活,即记下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人处事的态度,一句话,记下我的人生。
追求,就是向着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懈奋进。
那么我在追求什么?2008年4月4日,我在《往事钩沉》中作了表述:“把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能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和人民,那就是自己的一生追求。”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初心。初心伴我一生。
我已经小九十了,离开那长满黄白菊花的小屋不远了。年纪大了,精力不足了,思维能力差了,记忆力衰退了,眼花手抖了,行动也不麻利了。一个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之人,常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老同事碰面的时候,往往谈及张三卧床不起了,李四几号走了,不免有兔死狐悲之叹。
几十年前,我偶尔读到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英修的哲学诗篇《物性论》。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在形成、发展与消亡。其中一段“论怕死的愚蠢”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人死后,感觉是不存在的,有关死亡后的种种痛苦、难受的感觉,只是活人想象出来的。由此,他得出结论,人不应怕死,而应害怕活人的怕死的那种感觉。这似乎有点绕口,但其语言却充满着智慧。人的死亡,是对人类的最后一次贡献,如果人只有生没有死,那么地球早就人满为患了。所以要坦然地看待死亡。
讲一下人“死”观,并非是悲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超脱,也不会因为人的意愿而改变。三国时的曹操,晚年写过一首《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物,能活几千年。竟,终结,意指死亡。龟虽然寿命很长,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传说中与龙为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龟虽寿》极富哲理,阐述了一种积枚的人生态度。
我将“含笑(地面对)人间别”(《卜算子.抒怀》词句)。
在我百年之后,想留点精神的东西下来,即相册、著作和声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已录制了几个小时的磁带)。我要把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宁愿医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也不愿看到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返回的骨灰我希望洒在嘉定的土地上做肥料。这样,我的一生就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嘉定。
在我侥幸的余年,想把身边近几年写的东西,收集起来再编一集。取名《断纸余墨》,留作纪念,并馈赠给有关单位和亲友。断,片段,零碎,指残存的零星诗文等。宋.黄庭坚《题绛本法帖》:“观唐人~,皆有妙处。”限于水平,差误在所难免,还望不吝赐教。
王漢田
2021年11月11日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