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述耀,又名孙述跃,安徽贵池马牙大路孙人。富春孙氏,孙权后裔,六十三代孙。父亲孙国鸿。母亲本地龙口王王小喜。孙述跃生于一九五二年,一九七六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一九七七年娶本地汪村汪彩召之女汪雅兰为妻。汉语言学师从游汝杰。
序 言
作者孙述耀先生是我同宗同辈的堂弟,他请我为他的作品《皖南贵池太朴山方言词汇》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允。
方言,又叫“土话”,或者叫“乡音”,是乡土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语言,独具特色。一听方言就知道言者是哪里人氏。比如江西人开口会尊称对方为“老表”,四川人会说“啥子哟”,上海人开口总说“阿拉………侬”什么的。贵池太朴山地域方言也一样地特殊,这是因为贵池太朴山绵延青阳九华山脉,由于山川的阻隔,交通不便,致使出现“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情境。一个人说方言,是在呀呀学语的孩童时就从母亲的口头上开始学会的。可以想见,方言乡音存在故乡的烙印,是祖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口音,有深厚的亲情感。正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人就是到了白头老年时,依旧“乡音无改”,这便是方言的力量。无疑,方言是“民俗”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民俗塑造出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性格,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方言彰显了民俗。
不难体验到,方言有其局限性,有其特有的某些语法,往往“俗”到只能为一地一时的人们所理解。贵池太朴山地域方言也有许多难以把握的词语,例如“缺”这一单音词的方言音(ké),读成了“果实皮壳”的“壳”音,其方言词义是“无、没有”的意思,就很稀罕且特别。
方言渊远流长,之所以历来为有识之士不断地研究,在于有其重要性,它负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它们包含了各个族群独立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所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流传在口头语上,而且很大程度是记录在大量的古籍中,刻画在文学艺术的经典名著里,包括小说、诗词,直至众多的地方戏曲中,它们无不闪烁着方言的光彩。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则《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在其中写道“每个人都有权力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这个宣言的基本精神在于保护语言多样性,当然方言也在保护之列。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当代,并非要消灭方言,而是倡导人们掌握双语,就是要在会说用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用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但也十分关注方言的适当守护,对此他曾有很具体的指示。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只能用某种语言表达才能准确,如果我们能同时熟练运用普通话和方言,岂不更好?!所以说,对方言、土语还是一分为二的好,只要不滥、不僻、不怪,用得恰到好处,还是有益无害的。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农村方言也就减少了生存空间;城市方言随着大量移民的流动,方言也越来越稀疏,方言生存空间同样出现了危机。那么,方言在当今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地守护呢?这既取决于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也取决于大众的语言自觉,更取决于专家学者的方言研究。从这个角度看,贵池太朴山处于皖南丘陵地带,语言很“土”,许多字词用拼音根本无法记录,《皖南贵池太朴山方言词汇》作者运用国际音标宽式记音等符号,比较准确地记录了当地的语言,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太朴山地域方言覆盖面较大。与周边的吴语、官话历来都有密切的关系,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可以说,这部方言作品,它记录了贵池太朴山地域的方言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为当今乃至今后的方言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我们晓得,本书作者即便到了老年退休,还不辞辛劳,不顾病痛,仍坚持研究,笔耕不辍,这种认真精神难能可贵。“赤诚之心”是我献给本书作者的四个字,意在点赞他走过来的人生道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都没有虚度年华,意义全在其中了。有鉴如此,故我应邀乐以为序。我作为安徽省的一个老出版工作者,生命之根又在贵池太朴山方言区,自然义不容辞地要为这部方言书的面世鼓与呼!
孙述庆
(安徽科技出版社原总编)
2023年2月10日于合肥天鹅湖畔庐中
上一书籍:毛体书法
下一书籍:南阁钟声·散文随笔卷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