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贾来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些丰镇中学毕业的校友,团聚在呼和浩特的某个 地方,郑重其事地商讨一个议题:是丰镇中学给了我们知识,使我们有了拼 搏人生的勇气和能力,现在,已退休赋闲的我们,理应感恩母校,为母校回 馈点什么?因为在座的都是爱好写作并有一定作品和成绩的学友,所以不 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识:广泛地发动并征集丰镇中学(包括后来更名的 一中)师生们的作品,从而整合出版若干散文及韵文选,献给敬爱的母校!
于是,这套一名(《南阁钟声》)两卷(诗词卷,散文随笔卷)作品的撰写 收集工作,便在各方的努力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丰镇中学读过书的同学,大概谁也不会忘记:丰镇中学的地理标志 南阁;更不会忘记催人上课的南阁钟声!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当年便诞生 在南阁下的寺庙里。请听我们的校歌:
我们来自城镇四乡,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把寺院变成课堂,在民主 自由下欢呼歌唱!......
应该说,南阁与我们丰中莘莘学子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而收集在 《南阁钟声》中的作品,更是这种关系在文艺作品中的直接反映。康福先生 的短词《忆王孙?南阁》,便是丰中学子对南阁情感的高度概括:
当年小镇度春秋,常爱朝阳登阁楼。极目山川论五洲。意悠悠,心伴东河四海流。
在《南阁钟声》的两卷本中,诗词卷共选辑了 39 位作者 810 余首诗词 曲赋;散文随笔卷则分五个部分容纳了 30 余位作者共 70 余篇作品。
在作者群中,有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一辈子的老教师,也有“长大后就 成了你”的教师新秀;有从大学走出来的卓有成效的国家工作人员,也有洋 溢着泥土气息的现代化农村人;有双鬓斑白仍童心未泯的“学习明星”,也 有在三年疫战中奋不顾身的白衣志愿者;有盛名在外的诗人作家,也有著 作颇丰的刊物编著人士……
应该说,南阁是丰中学子的温床;而南阁钟声,则是鼓励丰中学子一生奋进的号角!
从作品内容来看,首先让读者心动的地方便是诗词散文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坚持与时代同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贯穿了我们这两卷书的全部。捕捉创作灵感,反映历史巨变,描绘时代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大家知道,丰镇酒厂张根九同志是我们丰镇出席党的十八、十九和二 十大的代表,是我们丰镇的骄傲。而负责企业联系的政府领导张军同志通 过与根九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感人心魄的散文《党代表张根九》,描 绘出根九不为人知的动人事迹,展现了党代表的家国情怀。文章既是对党 代会精神的理解宣传,也是促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文章中描述道:
根九同志管过粮料库和成品库,当过技术员和品酒员,经历了三十年 的改革发展和风雨历程。他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位变了,身分变了, 但工作态度始终不变……
这就是我们的党代表的本色!
热爱家乡、讴歌家乡是《南阁钟声》的另一大特点。诚如海德格尔所说 “诗人天职是还乡”,家乡不止是诗人作家们的精神寄托,更有独一无二的 情感乡愁。而世上也只有我们的家乡丰镇,才有薛刚山的传说,饮马河的浅 流,北山的打石历史,牛青山的孤峰突起和牛王庙的依山建筑……
“诗言志”“歌咏言”,而这“志”与“言”,正是通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得到了热情圆满的描绘和宣泄。
遥望家乡教学楼的灯火,激起了诗人教师的联想:
夜静心难静,春来意未融。
飞檐勾桂色,宿鸟梦蟾宫。
柳絮溶溶月,书声淡淡风。
状元桥面窄,堪负客匆匆?
而另一位诗人登临薛刚山后,怀古揽今,另有一番心情:
昔留遗址在台墀,今日登临探访迟。
塞上卷旗人簇立,水边修寨马长嘶。
干戈已是千年去,石迹何曾半日移。
此处兵营心最苦,夕阳西下笛声时。
至于借丰川八景以及家乡今日巨变而创作的诗词文章,更是洋洋大观,不一而足,让人们叹为观止矣!
而以诗文参与反映现实,积极地为人民发声,则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 我们知道,三年疫战是全球最大事件,对疫情的态度考验着每一个人。请看 我们的诗朋文友对疫情的反思:
战疫连番累白袍,感操翰墨助辛劳。
词推保重夸天使,笔舞加油壮国豪。
转发官宣新动态,批评私怨小牢骚。
纸船明烛清瘟日,诗焰尤超火焰高。
同时,与今古大家一样,我们的诗词文选中,洋溢着师生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游感赞颂。诗词文章的作者们游遍了白山黑水大江南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诗与远方”的豪情。请随便欣赏几首:
开门欲纳故园风,一片飞花贴面红。
惊感仙姝怀旧侣,余香赠我走西东。
—康福《车上口占》
奇峰险峭入云巅,漫漫轻纱笼翠烟。
闻道山河笙乐起,莫非此处有神仙?
—韩菲菲《观五指山》
千里烟波达赉湖,天河坠落一明珠。
鱼肥水美难离去,情愿移舟入画图。
—宋振儒《达赉湖》
千古佳人塞上行,晓知蒙汉一家情。
虽留青冢难归去,常乐中华共久荣。
—阎文斌《昭君墓》
无边野陌绿葱茏,身沐阳光脚踩风。
许爱单车无尾气,蝶蜂一路总追行。
—贾琼《过油菜田》
当然,文集中还有许多怀古诗篇。无论是对古迹的赞叹,还是对古人的 褒贬,都有着不凡的描述与见地。应该说这是今古诗人作家们的一贯爱好,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也许,与先人贤者相比,我们确实还很幼稚。但是,我们在今古达人的 肩膀上纵目远眺,不是可以看得更远吗?我们有现代手段,鼠标一点,李白 杜甫争相来到,从而借鉴他们的精华,完好我们的作品,不是更有优势吗? 无怪乎有识者早年便惊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在本书的收集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市委、人大、政府许多部门的支持帮 助,并得到一些人士如周汶老师、市科协王书武同志等的鼎立援助,在此一 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总之,南阁精神哺育了我们,南阁钟声激励着我们。美好的现实也在不断地呼唤着我们。我们的目标是:
让南阁钟声更响亮地敲起来!
是为序。
2022 年 12 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