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潘茂增,男,1948年10月4日出生,中共党员,丰镇中学67届高中毕业,大专学历(毕业于内蒙古党校)。
1968年插队落户于丰镇九龙湾公社河畔生产队;1970年6月抽调到丰镇乌兰牧骑工作;1973年底从政,先后供职于丰镇县委、人大常委会、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局,丰镇市新城区、审计局。
退休以后创作了四十多篇记实性散文,大部分文章均在网络平台和《丰镇文艺》刊登,其中散文《母亲的腊月》、《八月十五月儿圆》和《古镇钟表匠》被著名作家郝秀琴分别收编在她主编的《情系隆盛庄》和《百年工匠》之中,《别了,家乡的小河》获首届“薜刚山”文学奖。
序:地地道道丰镇人,魂牵梦绕丰镇情
——我看《守望丰镇》
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老同学潘茂增的《守望丰镇》完整书稿,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看完后想到了这句话。
茂增退休后,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在岁数不算太大的老年人群中算是一个活跃分子。他差不多每年都有至少一两次的外出旅游,在众多的微信群里经常能看到他发的旅游美篇和颇有一点艺术韵味的摄影,让熟识的人们能与他分享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能体味外出旅游的心胸愉悦。不仅如此,近年来他还屡屡写文章,通过几种渠道示人,让大家羡慕之余也生发出另一种感慨:茂增这人似乎有点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意思。
我记得,当初他在微信群里发出《初夏的清晨》后,获得一片点赞。这篇小巧的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清晨的埸景,抒写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境。“简直可以入选学生的语文教材了!”我曾经这样夸赞他的这篇文章。以后,茂增一发而不可收一篇接一篇地写,一篇接一篇地发。后来,我便建议,出一个集子印出来吧。
前年春节前,茂增把打印好的一厚叠文稿拿给了我。他很谦虚,事先曾把这些文章一篇一篇地公之于众广泛征求文友们的修改意见,现在又让我再给看看,而且表示了想让我写个序言的意思。
茂增这么信任我,我也愿意为他的出书效劳一把。大约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的确是认认真真地把他的全部文稿读了一遍,而且就以我的有限水平做了一些文字上的疏理工作。后来,有关出书问题,我俩又多次交流和沟通,在好多方面不谋而合,形成很是一致的意见。我以为,他最后选择《守望丰镇》作为书名,很是妥贴;他又请丰镇籍画家赵华东先生做插图和封面设计,也是最佳选择。我相信,其效果一定会锦上添花大为增色。因为,赵华东的丰镇题材风俗画非常有特色,生活气息很浓,很是接地气,我也十分喜欢。
好了,我该说说正题。
有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书话作家在为朋友的著作写序时说,给人家的书作序,常见的态度是“盛情难却”或“勉为其难”。我呢,真是既“盛情难却”,又“勉为其难”。因为,为书作序,多数情况是找一位差不多资格的人为之,方显得有份量上档次。我的“资格”显然还不够,是为“勉为其难”;茂增对我充分信任、厚爱有加,结果使我“盛情难却”,不得不“勉为其难”了。前面说过,我愿意为老同学出书助一臂之力,也就大胆提笔,说点来龙去脉,谈点粗浅感受,权当充数为序吧。
茂增在好几篇文章的开头都说道,他是地地道道的丰镇人,虽然近些年不常在丰镇住,但却对家乡故土充溢着无限依恋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对家乡故土丰镇的強烈热爱和留恋之情诉诸文字,奉献给大家一腔热血的魂牵梦萦丰镇情。
原丰镇中学张为老师曾写过一本书,叫做《闲话真情聊丰镇》,那是从宏观上介绍丰镇的人文历史、文化教育和风土人情,通过查证、回忆、亲历、访谈等形式赞叹丰镇。张为老师的丰镇情着实令人感动、佩慰。如今,茂增的《守望丰镇》是以散文、故事的形式,从微观上以个人的经历、情感出发来赞叹丰镇。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聊丰镇”,一个“望丰镇”;两本书真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他们二位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丰镇唱赞歌。我以为这两个热爱家乡故土的丰镇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勤奋之笔为丰镇添彩,值得赞扬、值得推崇!
翻开这部《守望丰镇》,单从篇目数量上看,凡散文、随笔四十多篇,有三十篇都是写丰镇的或至少是同丰镇有关的。从《我家的老房子》、《铁钵子》、《山药蛋印象》、《风箱的记忆》、《土炕情缘》、《蔬菜之恋》,到《儿时的记忆》、《柳树哨哨和柳叶的故事》、《贩黄瓜》、《领粮的故事》、《搂树叶的记忆》、《八号院发生的大案》;从《停伙以后》、《南泉湾打赌》、《冰雪散记》,到《水库上的消夏音乐会》、《跟车轶亊》、《古镇的钟表匠》等等,写的全是丰镇的人、丰镇的亊,丰镇的山、丰镇的水,丰镇的情、丰镇的景。至于《别了,故乡的小河》、《凉粉儿》、《儿时的中秋节》,还有《母亲的腊月》、《父亲的心愿》等等,无不更是直接了当写了丰镇的吃、丰镇的喝,丰镇的亲、丰镇的乐。
一言以蔽之,《守望丰镇》是一部令人赞叹的家乡丰镇回忆录,是一部看得见乡愁的田园歌,是一部丰镇生活的咏叹调,是一部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的交响曲,有些篇目,特别让你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土炕的温暖,老房子的温馨,蔬菜和寒燕儿的五颜六色,山药蛋和凉粉儿的可口美味,故乡小河的乐趣,停伙以后的饥饿难耐,童年和知青生活的苦乐年华,父母亲的勤劳节俭和亲子有加,所有这些,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如临其境,如入其中;特别是我们这一辈同龄人,尤能感同身受、体味其中。
平常,人们心目中的茂增是懂音乐、爱艺术、多交友、好旅游的活跃分子,他豁达、乐观、热情,有过在乌兰牧骑和党政机关工作任职的经历。有了这本《守望丰镇》的书,你就会进一步了解到茂增的另一面:他思想感情丰富,观察事物细腻,记忆力強健,文字功底扎实,有一股奋力前行不弄清子丑寅卯不罢休的柔韧劲头。2018年八月份,我同茂增等几个老同学去俄罗斯旅游,我注意到,他有时会另辟蹊径到大家不去的地方耐心查看、仔细拍照,一定要探个究竟。这本书中两次打赌的故事,就有这种秉性的影子。某夜,他深情追忆去看望病重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贺杰的悲壮情形,引得我们几个也为之动容。而《雨中漫步》这一篇,就是这种深厚友情的自然流露。
《守望丰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方言土语的运用。这种情况看似简单,实际也不易。由于方言土语用字本身在形、音、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有些难以表述,不好掌握。但茂增这个地地道道的丰镇人,在全书的诸多篇目中,却比较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丰镇方言土语。这样一来,无疑使文章增加了鲜明的地域性、准确性、生动性,读来更觉自然、亲切、妙趣横生。比如他的《摘柿子的故事》,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篇。这篇文章曾公开发表在《丰镇文艺》2018年第4期,编辑同志将它编排在散文版块的首篇,我当时很赞赏编辑同志的慧眼识珠,把这样一篇既有生活情趣又有语言特色的好文章放在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茂增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写丰镇、忆丰镇、夸丰镇、想丰镇,强烈表达了十分浓郁的丰镇情。我敢断言,丰镇人一定爱看,尤其诸如我这样的老同学、同龄人更爱看。当然,也不能说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精品力作。不过,毕竟不是专业的成熟作家,哪能做到篇篇精彩字字珠玑的完美程度呢?瑕不掩瑜罢了。
《守望丰镇》的成书面世,绝对是一件值得称赞和庆贺的美事。作为老同学,真为茂增的真情奉献喝彩叫好!我没有把全书精彩的文字特别拿出来引用强调,意在让拿到这本书的朋友们用心去读,去发现,去实地品尝梨子的滋味,去领略一个丰镇人的赤子真情。
拉里拉杂写了这么多,当为一己之见,不妥之处请茂增及读这本书的朋友们理解和批评指正。
宋振儒
2022年7月
(宋振儒: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理事,乌兰察布诗词学会副会长,丰川诗社名誉社长,《丰川诗苑》名誉主编,丰镇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