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盛祥,1952年生,广西资源县人,大专文化,曾任中学校长和党支书,中学高级教师。自2001年夏开始涉足吟坛,至今已创作诗词4000余首。在《心潮诗词》、《中华诗典》等130余种诗刊和大型诗词典籍上发表诗词1000余首。获得国内国际各类诗词大赛奖多项。著有诗词集《清风吟愫》、《苦吟斋诗钞》、《鹧鸪留韵》、《鹧鸪逸兴》和《汉俳诗草》。此外,其创作之山歌,由《八角寨》杂志作了专辑刊载(2019夏季)。艺术传略载入中华《诗词月刊》“中国诗人档案”和《百年诗人图典》、《中国词人辞典》、《中国吟坛作家大辞典》、《世界诗人大辞典》等辞书。系桂林诗词楹联学会、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世界汉诗学会等会员。老山界诗社副社长、副主编,《浔源诗词》主编。
千联歌故土 一笔写乡愁
——读杨盛祥《资源县地名联》有感
钱开胜
辛丑八月,杨盛祥先生将其即将付梓的《资源县地名联》书稿清样送与我阅,品读之后,感悟深切。这不仅是一部楹联作品集,更是一部集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之优良作品,是资源地域文化的展现和升华,值得品味与推介。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瑰宝,雅俗共赏,久盛不衰。而以地名入联,从古至今,皆有范例。如清代,广东雷琼道官府设在琼山县。这雷琼道管辖定安、琼山、乐会、会同、临高、澄迈、陵水、文昌、昌化、万州、儋州、崖州、感恩十三个府县,雷琼道官府大堂,悬有一联,将十三个府县名联在一起。联曰:定安全之策,垒镇琼山,开乐会以,会同官,统府州县群僚,独临高位;澄近往之永,清杨陡水,佐文昌而昌化理,合万儋崖诸邑,共感恩波。此一嵌名佳联,可谓绝妙典范。
广西资源县地处湘桂边界,越城岭腹地,虽有“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之称,但亦风生水起,蕴育奇才,历来文风传承,文人墨客闲暇之余,多喜会聚一堂,对酒当歌,吟诗赋对,佳作迭出。其中,于合浦老街石柱存有一联:“资水一川争注壑;湘源万派解朝宗。”此联流传数百年,即是资源县名重要来由之一。资源县以隘门界横亘,分东西两地。东乃西延,西属五排三乡,苗瑶居民分布广泛,山歌文化浓郁。清末民初,“五排十三地”叙事山歌,浓缩了五排三乡的地名文化,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杨盛祥先生是地道的五排人,可谓一方乡贤,德高望重。杨先生教坛执鞭多年,桃李满天下,且在吟坛耕耘不止,创作不懈,专著颇丰。此《资源县地名联》乃其速成之作,既展现了杨先生弘扬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痴心,又抒发了其满腔热血的家乡情怀。
地名本来只是一个代号,但利用地名作联,借题发挥,可得独特情趣。杨盛祥先生既深谙诗词格律,又精熟山歌民谣。因而,《资源地名楹联集》既为楹联,又是歌谣佳句。深读每一首对联,可以感悟到作者情感之深刻、创意之独特。其联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地名字词搭配适宜,合嵌散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含民俗山歌韵味,有又不失铺设润饰,结构巧妙。杨先生试图通过独具匠心之构思,以简洁明了之楹联形式,展示地域乡土文化,这是值得褒奖的。
《资源地名楹联集》嵌入格式多样,以二字地名联固有形式为例,便涉及鹤顶、燕领、鸢肩、蜂腰、鹤尾、燕翎、雁足、魁斗、云泥 、蝉联 、碎锦等。如鹤顶格:“竹映夏荷成美景;湾藏明月享良宵”(两水苗族乡白石村竹湾屯);“甘泉可口流千载;冲水滋田福万年 (车田苗族乡车田村甘冲屯)。凤尾格:“溪水迂回犹相反;眼光环视乃为冲”(资源镇马家村反冲屯);雁足格:“黎庶欢腾村寨里;牛羊喜闹水山湾”(车田苗族乡坪寨村弯里屯);蝉联格:“扬威壮志敢钻洞;吊胆提心怕失魂” (两水苗族乡社水村吊洞屯)。“城乡富足登高岭;社稷安康步小康”(中峰镇社岭村);蜂腰格:“低山坨土皆成块;盆地泥沙尽积堆”(梅溪镇随滩村泥坨屯)。三字地名联嵌入难度较大,但杨先生应用得亦是得心应手。如“祖辈开荒曾越坳;行人就便且歇享。” (歇亭坳·汤网格) “心尚伟奇凌绝顶;骑飞关塞过山包。”(顶心包·汤网格) “长岭高坡爬大界;青山硬石砌台阶。”(长石界·鼎峙格)“生死攸关跨险隘;百般利害占兴坪。”(百关坪·鼎峙格)“四面山坡修小院;一方田地养黎元。” (四山田·鸿爪格)“当冲作宝消田旱;视水如银望眼穿。”(银水冲·鸿爪格)。资源县的四字地名较少,杨先生也是收罗殆尽,并尽可用最简短的联句,嵌名其中。如:“小寨处于椒子水;大冲流到地头田。”(大椒子水),“牯牛龙脉说佳地;曹氏家族喜大坪。”(牯牛大坪)。《资源地名楹联集》除七言联句外,尚有若干十字十一字联。如:“竹子青葱,墨客挥毫成美画;山头翠绿,骚人创意谱雄诗。”(竹子山);“锣鼓掀天,喜庆神州巨变;石山动地,欢歌大道连通。”(锣鼓石);“大水奔腾,激流勇进英雄胆;岭山滴翠,林木葱茏绿意诗”(大水岭)。凡此种种,嵌入方式多样,唯有细细品味,自有一番嚼劲与风味。
《资源县地名联》共收录一千七百九十六副嵌地名联,皆以乡镇村屯排序,囊括资源县所有的村居寨落。杨盛祥先生为完成这部著作,昼夜奔劳,不辞辛苦,一则涉足探寻,二则访谈考究,可谓用心用力。通读全书,瑕不掩瑜,固有个别地名联之文字或待提炼,其内涵或待斟酌商榷,但杨先生其笔墨已经浓缩了一方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其心意确是包容了山水意境,时空变迁,这对于品味资源的风土人情与地理文化已是意义非凡。
辛丑年秋分 于丹霞书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