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家国豪情 发时代强音
(代序)
诗坛多盛事,威楚诵清音。自 1987 年 5 月全国性的诗词组织一一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中华诗词便走上了复兴之路。迄今全国已拥有三百万诗词创作大军,诗词创作的数量每年可超越“三唐”,可谓煌煌大观!威楚彝州,虽远居国之边陲,彩云之南,但也不甘落后,在诗词文化方面努力追赶全国的步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楚雄州及所属各县(市),陆续成立了诗词组织 10 余个,参与者已逾千人其中,加入云南省诗词学会达 50 余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 28 人;诗词创作每年数千首,形成了“整体发展,系统推进”的新格局。
正是基于诗词文化复兴的大好形势,不少吟友觉得仅靠州县 (市) 诗词组织的会刊载体,还不足以较全面较集中地反映楚雄州的诗词创作成果,不能满足诗词爱好者的愿望。经有关人员多次协商,决定以在楚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为主体,特邀部分创作成果突出的诗友参加,编辑出版一部诗词选集。
楚雄州现在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共 28 名,已有 4人去世,2 人年迈力衰,5 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参与此项活动,余下的 17 人均特别热心此举。特邀的 5 位诗友也乐于参加。于是,成全了 22 位诗友多年的愿望,大家的精心工作汇聚成了这部集著。
此书每位作者提供作品 50 首,由本人自选自送。参加执编的 5 位同仁,认真审读了各位诗友的作品后,深感高兴,认为“家家有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堪为作者的精品力作。这部作品,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作品基本符合诗词曲格律要求。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诗词文化,必须坚持和保留格律这一特质基因,如若离弃了这个特质基因,就谈不上传承。所以.创作格律诗就必须符合格律,填词就必须符合词谱,度曲也必须符合曲谱。当然,古体诗除了格律诗外,还有古绝、古风、歌行等体式,但它们也要符合一定的传统要求。作为本书的作品,首先就是过格律关。故本书入编的作品,如有“犯忌”者,执编人员已分别作了注明和斧正。
二是多数作品意境较佳,措语比较工丽。有无较好的意境,措语是否贴切工丽,是衡量诗词表现力的基本尺度。本书 22 位吟友的诗词作品,大多意境佳美,举凡旅游观光、季节风花、人事写照等,均展现了各种美好的诗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措词上,诸位吟友的许多律绝,遣词准确,用语巧妙恰当,对仗工稳,令人赞叹。
三是不少作品格调高昂,家国情怀满满。诗词作品有鲜明的思想精神象征,方为上乘。但诗词作品的思想精神不是靠简单喊口号、直白述说来表达,而是要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隐喻来体现。这样,就需要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基础上再努力,再升华,才能达到哲学层面 (较高的思想境界层面)。可以看出,有不少作品是达到了这一要求的。这些作品,首先是格局宏大格调高昂,撇开了“小我”,着眼于“大我”,富有“大风”气象,已近于黄钟大吕,勇于奏响时代强音。其次是情怀丰盈,举凡家事、国事、天下事,多有采撷入篇.关心备至而无漠然,寄情高远而感念至切,深刻反映了当代吟友的精神情愫,值得称道。
四是诗词风格多种多样。本书作者,大多有较长的诗词创作经历,有的是多年的诗词组织领军人物,如:楚雄州老年书画诗词协会原会长李正宇、杞顺昌 (现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乔槐(现任协会顾问)、现任副会长陈守海等;有的还获得全国性诗词奖 (如获得首届刘征青年诗词奖六人之一的彝族青年诗人李恒生)。人人都创作过成百上千首诗词,有的甚至高达数万首。因为创作多了,作品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有的严谨,有的豪放,有的奇崛,有的灵动,有的自然,有的悠远,有的厚重,有的风趣,如此等等。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展特色,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当然,本书作品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譬如,有少数律诗格律不够严谨,有的对仗不够工整,有的用语不够准确贴切;少数诗词意境营造不够理想,思想蕴涵还较浅露等等。这些不足虽然瑕不掩瑜,但也值得作者在今后不断改进。总之,从纵向上比,楚雄吟友的诗词进步不小;横向上比,还大有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同省内外优秀诗人词家相比,差距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每个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方才不辜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名义,不辜负彝州诗人的称号。
本书作者的先后排名次序是: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按入会的先后顺序来排,特邀诗友则按年龄大小来排,体现的是尊先尊长的传统。至于这部诗词选集书名的确定经过三番五次磋商,最后定为《威楚清韵》。“威楚”,乃是东晋咸康八年(公元 342 年,距今 1680 年) 楚雄故地彝族部落首领的名字,是他率领墨蛮部众始建楚雄鹿城,后人便把楚雄这块地方称之为威楚,亦是楚雄州的一个代名词;“清韵”,则是清雅和谐之声韵,实则指铿锵优美之诗词曲也。对于这个名称,本书执编领衔、云南省诗词贡献奖获得者李正宇老师赋诗一首,作了诠释:
孔纂诗经三百篇,思无邪论古今传
兴观群怨仁人梯,风雅颂歌社稷签
河诸雎鸠情性正,下泉黎庶意淳竭
感时勤勉鸣威楚,喜著清音咏舜天。
让我们在当今盛世,继承“诗三百”的风雅颂传统努力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唱,为家国而赋吧!
壬寅孟夏本书执编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