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魏甡生,男,1946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青少年求学于山东平阴,山东农业大学毕业,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06年退休。从小热爱文学,在科研岗位上及退休后发表过近百篇有关气象、地质、医药等方面的科普文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与大学者季羡林结成乡友,写有不少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近年热衷于“红学”研究。愿这本小书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能有所帮助。
自 序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伟大、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最复杂、最神秘的一部作品。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具备‘三合一’的特色,它的体裁是小说,本质是悲剧,风格与手法是抒情诗;它是一位大诗人写的小说,是悲剧性长诗——还兼着‘史诗’;总之,其间诗的成份非常深厚浓郁”。他还说:中国文人、诗人对文字笔墨考究到了极点,其心灵智慧与创造达到令人称奇叫绝的地步,《红楼梦》当之无愧。中国诗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著名作家阿城说:“《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是因为曹雪芹将中国诗的意识引入其中。”《红楼梦》的语言,个性鲜明、深刻细腻,炼字造句,推陈出新,趣味盎然,言谈话语如行云流水,处处散发着诗的意境与芬芳。其中数以百计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蓝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曹雪芹才华横溢,能文会诗、工曲擅画,学识广博,三教九流,杂类旁通。通俗小说兴起于唐,“文备众体”是其特点,但多数情况只是在故事情节需要铺张渲染,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用几首诗词或曲赋骈文以加强效果,真正“文备众体”者实在有限,只有《红楼梦》当之无愧。《红楼梦》除小说主题文字之外,其他如诗、词、曲、赋、歌、谚、赞、诔、偈、联、谜、令、骈文等应有尽有。以诗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其体裁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限韵的,有同题分咏、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有仿中晚唐《长恨歌》的、有师楚人《离骚》的等等。
《红楼梦》中所有诗词,无一为炫耀才华而作,更无一滥竽充数、可有可无。每首诗、每支曲,皆应故事情节之需要,皆“按头制帽”, 为塑造人物而作,为宣示宗旨而写;这些诗词或借题发挥、伤时骂世,或阐释主题、明确要义,或感叹情志抒发胸臆,或暗示后文隐寓命运,皆《红楼梦》小说整体之一部分。
曹雪芹在《红楼梦》初始,就不止一次地说:这是一部“不干时世”,大旨谈情”的书。这是障眼法,给自己打掩护,因为诗词可以说小说主题文字不便直说的话,诗词可以抒发小说文字不便直抒的情怀。通过诗词更便于借题发揮、微词讥讽。例如,第三十八回薛宝钗的<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简直就是那些政客、野心家、阴谋家的精彩画像。第七十八回<姽婳词>中有几句讽刺、挖苦、揭露时政的话,也很精典:“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从皇帝到文武百官都讽刺到家了。《红楼梦》隐喻讽刺的就是清朝的一些政治斗争,作者意图在于“明言闺阁,实写政事”。为此宗旨,诗词歌赋发挥出重要作用。
通过诗词描绘人物,往往更形象、更逼真、更集中精炼,有过目不忘的效。如对林黛玉的描写就很突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特别是最后两句,充分描绘出黛玉从內心到外在的特点。非诗词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红楼梦》诗词不仅有极髙的政治色彩和艺术之美,而且更具伏笔之妙,作者经常通过诗词将人物命运巧妙安排,为后续故事情节设下铺垫。如第一回癞头僧嘲甄士隐:“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仅为甄府遭遇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全书的悲剧梗概,通过一个英莲影射出整个大观园女儿的悲惨命运。再如“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曲” 更进一步对大观园诸多女子命运安排作出暗示:
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黛玉、宝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等等,无不生动形象。
隐寓暗示,特別是通过诗词暗示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细读《红楼梦》诗词,常常由小见大,由前展后,说东道西,指桑骂槐。曹雪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文学创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红学人,至今我们无不惊叹曹公无穷的艺术魅力。阅读《红楼梦》,吟咏背诵《红楼梦》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不是把诗词跳过去,就是只看个大概,囫囵呑枣,得到一些模糊印象,这非常可惜!阅读质量大打了折扣。未能欣赏领略到《红楼梦》许多诗词的美妙,特别是未能欣赏领略,许多诗词透露出的人物至真至情个性气质,和各自的心灵秘密,未能欣赏领略其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学习研究《红楼梦》,从其诗词歌赋入手,是解读《红楼梦》、认识曹雪芹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可算作一条“捷径”。
作者2018年出版了《红楼梦解读》一书,得到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一些同学朋友的鼓励和启发,为编写这本《红楼梦诗词解读》增加了信心和勇气。
《红楼梦》第一回里说:“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曹雪芹在“ 举家食粥酒常赊”的逆境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大有太史公司马迁之悲壮。我对曹雪芹、对《红楼梦》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对“红学”研究更是诚惶诚恐,抱着十分小心谨慎的态度。本书编写的原则是忠于原著,不牵强附会,不索隐猜测,植根于人物情节脉络,植根于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人格理想,重点探求小说的主题要义和深刻內涵。本《解读》分四方面內容:
1.原文,以冯其庸校订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考其他脂本。
2. 注释,帮助读者扫清障碍,简明扼要,不作过多引证。
3.译文,直译原文,贴近原文,以白话诗句,简洁明了。
4. 解读,这是重点,旨在揭示作品在书中的功能及作者匠心与相关知识。
需要强调的是,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就是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理解。《红楼梦》诗词前人多有研究,编著本书也多有参考。限于体例,不能一一说明,并非存心“掠美”。谨申歉意,郑重致谢!
文章校对,是一个颇费功力的重要环节,本书再次得到学友孟庆山、张养梅等同志的鼎力相助,不胜感激;庆山同学不仅校对,而且将许多“译文”中的诗篇逐字逐句地打造,有的推翻重来,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衷心致谢!
为说明问题,便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本书从网络中下载了部分图片和剧照,一时难以与图像权所有人联系,敬请原谅和理解。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