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勣元,别名三石,1943年生,汉族,江苏响水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副教授。曾任江苏省诗词协会理事、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诗词楹联协会暨连云港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被评为江苏省“十佳”老年诗人。著有《诗人吟咏花果山》《美哉连云港》《见山斋诗稿》等。
欲上峰巅看大千
——《映晖堂诗词集》序言
张永义
2020 年冬天,一场庆祝苍梧诗社成立十五周年的诗词作品朗诵会如期举行,青年学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朗诵了孙勣元老师的七律《情系连云港师专》。坐在观众席上,望着前排的孙老师背影,回忆的闸门随着诗行悄然开启:“前沿探索心思远,欲上峰巅看大千。
我在中文系读书时孙老师教我们诗词写作。彼时孙老师的鬓发还没有斑白,经常穿着一袭风衣,面带笑容地走进课堂,拾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一首七律或小令,然后以浓重的家乡口音跟我们讲起他读过的书到过的地方。“但问平生何所爱,好山好水好文章。”(《偶成》)从那个时候起,孙老师对于生活的热情故土的眷恋就深深地感染着他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在我的书架上,藏有孙老师当年送我的诗集《山水吟》,薄薄的小册子,白底黑字,静静地散发着岁月的芬芳。从签赠日期可知,那是1999 年的秋天,我已去中学教书,偶尔也动笔写上几首诗词,并不敝帚自珍,往往随手扔弃。反倒是孙老师对我这个至今都不成器的学生,始终宽容抬爱,不仅将拙作编入各种连云港诗词选集之中,还数次通知我参加诗协的聚会。我们一起饱览宿城枫树湾的红叶,游赏朝阳太白涧的桃花。时间之水无声流淌,转瞬之间我已回到母校任教二十余年,和孙老师成为了同事。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有云:“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如果我的人生旅途,没有孙老师这样的蔼然仁者出现,可能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投身诗教育人的工作。时下对于旧体诗词创作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打油诗、老干体、谄谀献媚等斥责文章屡见报端。经常有文友问我为什么还要坚持旧体诗词的教学和创作,我的回答只有八个字:现代思想,古典心灵。我的枕边书里既有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外国现代派、后现代派的作家作品,也不乏《十八家诗钞》《宋词别集从刊》以及夏承焘、詹安泰、龙榆生等近世学者的诗词论集。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科技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并不都是幸福的生活,我对来得太快的事物太容易获得的资讯,始终心存怀疑。我们真的在用心过生活吗,不愿举头望明月,宁可低头玩手机,沉溺在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之中。叶嘉莹先生说,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其实就是让我们有能力透过浮华的世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所渴求的是什么,渐渐地慢下来、静下来,回到亲人身边,返归山水之间。
《映晖堂诗词集》编成,孙老师命我作序,惶恐之余,焉能不从。细读深思,遂有以下三点粗浅的看法,聊述如下:
首先,这是一位充满童心的诗人。“一路歌声动山野,春风得意若童孩。”(《春风若童》)“大爱深沉比江海,心花烂漫若童孩。”(《教之思》)“谁言泰斗思如幻,我动真情心若孩。”(《游海上云台山》)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童心,使得孙老师的笔下充满了自然的生趣,南墙下寂寞开放的牵牛花在他的眼里“热闹如同喇叭队,娇柔胜似乳儿腮”(《牵牛》),清风吹过的荷塘“挺拔娇红和浅白,平铺淡紫并鹅黄”(《小海赏荷》),洁白的玉兰花是“九天仙子来无迹,大地精魂不染尘”(《云台山东磊玉兰花王》),这些清静脱俗的咏物诗令人陶醉,暂时抛却了尘世的烦恼。
其次,这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诗人。诗集“亲情”编里有多首悼念父母和姊姊的篇什,“乡土”编和“神州”编则以饱蘸热情的笔墨抒发了诗人对于故乡风物和祖国山川的热爱。随着诗人的行踪,我们遍游花果山、石棚山、东磊、凰窝、桃花涧、孔雀沟、连岛、渔湾、苏马湾……孙老师曾经将吟咏家乡山水的这部分诗稿结集出版,书名《美哉连云港》,令人读后不禁遥想民国诗人张百川的《云台导游诗钞》。孙老师经常说自己爱玩,其实那是对风景的热爱。“即温李杜即温酒,大海高山见我情”(《九歌诗社成立即句》)跟随着这位展痕处处的“导游”,我们穿过三峡、登上黄山、前往西藏、飞赴港台甚至走出国门。和那些移步换景的观光客不同,孙老师几乎每到一处,都有诗词纪游。他既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更对人文古迹情有独钟,流露出一个诗人的博大胸襟,以及对于历史文明的深入思考。“嵩岳同存星月日,大河流过夏商周”(《郑州》),“南社诗风新且盛,东吴民俗远而长”(《昆山周庄》),“南瞻天府国,北望未央官”(《剑门关》),“少陵塑像容颜瘦,历代楹联笔墨苍”(《谒杜甫草堂》),“儒家经典庸而正,历代文章通则虚”(《访三味书屋》),这些对仗都是有感而发,并非空洞的抒情或议论。
再次,《映晖堂诗词集》几乎涵括了古风、排律、律诗、绝句、小令、长调等各种体裁,形成了通俗晓畅、素以为绚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孙老师的七言古诗,气势磅磷,真情凝注,《辛亥百年吟》《东海水晶吟》《浦江璀璨夜》《喜看江苏处处春》《爱我中华热泪流》,皆适宜配乐吟诵。还记得这此年来,每逢大学校园里举行中华诗词朗诵会,孙老师都会登台朗诵他的近作,在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我分明看到,站在舞台中央的不是一位退休教师,而是对家国亲友、年轻学子都充满了赤忧之心和奉献精神的诗词传道者。
“宇宙无限思未老,岁华有迹梦长留”(《七十感怀》),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孙老师已年届耄耄,仍然笔耕不辍。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只要流淌着梦和诗,就足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例,仿佛拥有了整个宇宙,能够将时间的流沙握于掌心。
爱做梦的诗人还会老吗?不!当然不会。
(作者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副教授、诗词教育研究所所长,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