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湘臣,生于1947年。河南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先后于洛阳市第二十五中学、洛阳市第三中学任教。1989年当选洛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之后调任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工作。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从教期间曾获“洛阳市先进班主任”及“洛阳市高中作文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奖励。从政期间曾发表散文、政论文、诗歌等于《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有些诗文获市级奖励。
诗为琴弦情为歌(序)
赵克红
前不久,诗人李湘臣老师特意打来电话告知,她的大作《冬秋采撷》即将出版,并嘱我作序。我在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只得遵嘱领命。细读李老师诗词集的七个篇章一-“美丽山河、故乡洛阳、挚友学生、峥嵘岁月、儿孙亲情、绵绵思绪、庚子疫情(组诗)”,得知体裁多样.以诗歌为主体,新诗和旧体诗兼而有之:第四章《峥嵘岁月》,则为散文与随笔。
一些年轻人在当代诗歌创作中,主要有“新诗”与“旧体诗”两种。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和激情,往往热衷于新诗的创作;而一些退休的长者,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国学根基,两相比较,好似更钟爱于古典诗词。因此,他们赋闲在家,乐于创作旧体诗者居多。这是当下诗坛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拜读李老师的这部诗词集,对我触动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诗人擅于抒发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士人,除了谋生养家外,多多少少需要一些家国情怀做支撑,从李老师的诗词之中,可窥其康续了这种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
二是诗人时时触摸故乡的温度和亲人的感念。
诗人虽逾古稀之年,但才思敏捷,爱好广泛,创作激情堪与年轻人比肩。她热爱生活,诗心常绿;她处处留心,创作题材广泛。书中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歌咏,也有对故乡洛阳的青睐誉赞:有对同学朋友真挚友情的褒奖颂扬,也有对儿孙绕膝的天伦品味……
尤其是庚子之春的前夕,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疾速蔓延全国!此时此刻,在我神州广袤之大地,凡是置身疫情中的广大有良知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并没有六神无主,而是拿起手中的笔,为湖北与武汉呐喊加油,为“逆行者”引吭高歌。诗人就属其中之一。
在这本诗文集的第七部分,便是诗人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赞颂李兰娟院士的,也有礼赞白衣天使的,更有对疫情早日完结、亲人早日团圆的热切祈盼。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出了诗人的炽热情怀与铁血担当。
中国星期的诗歌,正如《尚书》所言“诗言志”。其最重要的功能肯定是表达情感,抒发情怀,这是人之初的需求。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最早的《诗经》诞生算起,诗歌兴盛已经有三千余载了。其原因就是在不同时期,诗歌皆有用。除了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外,从周朝开始,诗歌成为中国上层社会交际的必需。“不知诗,无以言”,周代从天子朝会到诸侯、大夫宴饮,必引用《诗经》答问,演奏《诗经》佐酒。
到了唐代,诗歌的交际范围就更广了。我们今天读李杜的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友朋之间的应酬之作。即使是明清两代专重八股,但必有“试帖诗”一场。那时候,凡不会作诗者,甚至有不能为官之虞。有关史料表明,在1905 年废除科举之前,读书人作格律诗,和现代社会人们操作电脑和智能手机一样,几平成为每个人最起码的生存技能。
今天,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欣赏或是创作旧体诗词(包括新诗),只能把它当成个人修身养性的一种嗜好,与社会交际、利益获取没有多少关联。诗词创作者几乎完全是出于兴致所至、个体情感的表达之需。因此,必须沉心静气,耐得住孤独寂寞,才能旷日持久地坚持下来。
我极少创作旧体诗词,让我来评价李湘臣老师的诗词,只能是盲人摸象,言不及义。不过,艺术是相通的,虽不能窥其奥秘,但或可说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感受。我认为李老师的诗歌,一是意境优美,二是韵味悠长,三是真情满满。
除此之外,李老师的诗还具有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之特色,更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众所周知,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往往在第一时间读给没有文化、不懂诗律的老人们听,直改到老人们听懂了才罢休。这说明,古代的大诗人们是非常讲究古体诗的口语化的。
旧体诗词创作当然要讲究对仗、平仄、格律、用典和字词之法。但这些只是手段,不是创作出好诗佳词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相反,许多流传后世、三尺童子亦能吟诵的名诗佳作,皆有用字平白如话、犹如民歌那样通晓顺畅之特色。因此广为流传,妇孺知悉。这样的诗句,实在是不胜枚举: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而今,有许多现代诗者,却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他们或以罗列华丽辞藻为荣耀,或以信屈牙为能事,用现代文字写就的现代诗作,让广大读者看了,百思难得其解。这些整日钻在象牙塔中的诗者,却自以为创作出了举世罕见的好诗。岂不知这种自以为得意的诗作,只有创作者孤芳自赏罢了。这也是当下诗歌之所以远离读者、失去市场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文学的繁荣从来都离不开底蕴深厚的国学经典和传统古典诗词这枝文苑奇葩的熏陶浸润,洛阳诗坛亦不例外。据我所知,洛阳从事古体诗词创作的队伍异常庞大。虽然,他们的创作技法与熟稔程度不一,格调与意境的高下亦有差异,但诗人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程度却异曲同工。
诗,以极其短小精悍的身躯,穿越了历史的崇山峻岭、重重霾障它富有哲理,生机勃勃,流传至今。这就是诗之魅!
诗,上口、留心、入脑,堪称是对个体灵魂的最好滋养。我们的生活正因为有了溢彩流光的诗意,才有了对远方和美好生活的瑰丽憧憬!人生如白驹过隙.如果能在你的心中,为诗歌留一个位置,该是-件多么幸福而惬意的事啊!
“夕阳无限好,人间嘉诗多”。我且愧且敬地写下这些文字,衷心祝福李老师身强笔健,继续创作出更多诗词佳作,流芳于河洛大地,河洛文苑!
是为序。
2020年5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