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们都是丰镇人,我们都是三义泉这片土地养育过的人。尽管由于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我们或者留在家乡,或者奔赴全国各地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是我们的根是在丰镇,是在三义泉。这里的山山水水是我们看世界的启蒙地,这里的莅面山药养育了我们的肌体,这里的人文文化奠定了我们做人的基本操守。是这里的学校和老师给我们铺垫了文化知识的根基,是家乡人的纯朴善良、宽厚仁爱、勤劳本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自强上进的品格成为我们为人处事和事业追求的精神支柱。这些乡情、乡人、乡事,我们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我们最爱吃的是家乡饭,最爱听的是家乡话,最想知的是家乡事,最爱看到的是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父老乡亲治理家乡宏图大略的实施
也正是这个坚如磐石的共同点,把我们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三义泉人凝聚在了一起。当康福、张秀娥和冀运希等发起建立“三义泉文苑”群时,一呼百应,纷纷入群。此种热烈的情怀和乡邻凝聚的热情令人赞叹!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各位乡友们就写了那么多关乎乡愁、乡情,且文笔流畅又感人肺腑的诗文。这些文章,或溯源三义泉的人脉,或溯源村名的由来,或记述乡镇历史行政区划的演变,或赞美家乡的山水风情,或讴歌家乡人的美德,或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恩师和母校,或赞美那些让人敬仰和崇拜的好人好事或回忆个人的成长历程。虽题材不一,文法各异,但主题都是对家乡的赞美。
编委们适时适势决定出版三义泉文苑的第一本书籍,并用《根脉——三义泉文苑散文集》为书名,具有深意且耐人寻味:
首先,我们的“文苑”是因根而聚、因脉而通。
其二,我们的情谊和信任是因同根同脉而结。我们乡友间有的至今素未谋面,有的虽然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但也几十年未通音讯,突出根脉的重要性有利加深友亲。
其三,本书收集的多是大家的回忆文章。写人文形成村落变迁的是根脉,怀念家族父母的是家族根脉,怀念母校和老师同学的是自己知识路上的根脉……所以用《根脉——三义泉文苑散文集》名符其实。
当然这是第一本书,我相信以后还会有若干本书,那时也应因内容而定名。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家乡的各级领导对“文苑”的重视。这次“文苑”座谈会的召开,得益于他们的支持。张军副市长百忙中会见了与会人员,镇领导亲临会议并讲话,镇里还专门设立了“文苑”工作室。这使我们不光有三义泉这个故乡的“大家”还有“文苑”的“小家”。他们的支持和重视是“文苑”发展必然的动力。随着以后的沟通,我相信“文苑”的内涵也会延伸,或许能为家乡的当然,希望市、镇领导关注我们这些“侨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尽些微薄之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我们“文苑”今天好的开头点赞的同时,愿“文苑”的乡友们为创造家乡更好的未来,竭尽绵薄之力,助威前行!
白玉龙
2020年10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