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可,自号拙人,江苏灌云县人,1938年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于江苏省准安师范学校,1971年初调任准安县席桥中学副校长。1972年底调回家乡灌云县,先后在县文化馆广播站主持工作。后任中共灌云县委办公室秘书、县文教局局长县委党校校长、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等职。
1980年以来,陆续发表诗词论文、散文、小小说等作品,著有《灌云方言志》 (合作 )《拙人轩诗文选》 (一) (二)《拙人轩文论选》 () (-)《三色杂记》(三册)等书。现为连云港市诗协、作协、江苏省诗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
永远怀念和敬仰毛泽东(前言)
2013 年 12月 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长篇讲话中,一开头就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93
习近平同志接着又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
今天,我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一切真正爱党爱国的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都会和习近平同志的认识完全一致,更加怀念和敬仰毛泽东同志。
近代以来,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民屡受外族入侵的欺凌之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残酷统治,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没有组织起来,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造成这种一盘散沙状态的原因,则又主要是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腐败无能,脱离民众,视野狭隘,已经走到了末日,民众无法相信他们。这就是说,当时的中国人民中,缺乏一种能够用高瞻远瞩的正确思想理论将民心凝聚起来的核心力量。于是,土匪横行,啸聚一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各种乌烟瘴气的反动势力之间,互相攻战,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正义的爱国人士及民众,虽屡有反抗和斗争,但因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亦屡屡失败。这就是近代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正是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呼唤着革命,呼唤中华民族伟人的出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列主义传到了中国。在以1919 年“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了救国救民而觉醒了的先进分子们,以共产党的理论思想和组织形式聚到了一起。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救国救民为已任,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怕牺牲,英勇奋头,在同国内外敌人的残酷斗争中成长。
先是上世纪初年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重要功绩是于 1911 年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但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人民一盘散沙的状态。相反,北洋时代及其后的大小军阀的抢夺混战,成了对中国老百姓的更大祸害。孙中山先生正是看到了这种形势,正确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原先的旧三民主义,改造成了新三民主义,从而组织北伐战争,想要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不幸的是,孙中山先生病逝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势力,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政策,投靠了美英帝国主义,以屠杀共产党人为能事。中国人民更深地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屠杀中走向成熟。正是在这个空前残酷的头争历中中,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自己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多次挫折和危难之后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用这一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处处为人民着想,从而又使共产党人成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之后,中国人民中蕴藏着的巨大革命力量,逐渐被凝聚起来,也就逐渐改变了中国人民一盘散沙的状态。先是在八年抗战中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随后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刚建国后,又在一片废墟的情况下,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以当时头号帝国主义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这个“站起来”,实际上就是真正凝聚团结了起来。团结就是力量,那时我们没有什么物质基础,靠的就是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团结一心。什么时候中国人民是团结一致的,什么时候中国就一定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在团结的基础上,再有丰厚的物质财富,那就更加不可战胜。
从上述历史发展事实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民族,没有凝聚核心,谁也不服从谁,那必然是一盘散沙。而要形成一个有威望的领导核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是要在艰难困苦的长期斗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后,得到了民众认可,才能实现的。毛泽东的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的凝聚力,正是经过这样的考验才形成的。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产生过程。历史和人民之所以会选择毛泽东,就毛泽东的个人条件而言,在于他年轻时就立志救国救民,并能坚强自己的体魄修炼自己的德操:成年后勤于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中国实际;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并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奋斗;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他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造成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的时势,首先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史,人民渴求解放翻身的斗争史;其次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政策及其腐败无能,也从反面成就了毛泽东;再就是共产党内众多的奋斗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王明、博古等人的勇敢探索及碰壁、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毛泽东走向成功的巨大财富。还有党内许多坚定的革命者如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等及众多党员对他的全力支持。没有这些客观的时代条件,也就没有毛泽东。而没有毛泽东反过来也就没有共产党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这就是时势造出了英雄,英雄又对时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道理。
毛泽东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六位亲人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充满着许多传奇式的故事。其中,他的乐观自信和科学预见的许多事,尤其令人感兴趣。笔者所说的毛泽东的乐观自信,并不是平常人所说的指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那种乐观自信。毛泽东的乐观自信,是指他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而艰难的革命事业的乐观自信,是指他对中国人民力量的乐观自信,是指他对中华民族强大复兴美好前景的乐观自信,当然,在这些大方面里,首先也包含着他自己对自己的乐观自信乐观自信和科学预见,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乐观自信,是科学预见的精神基础,而科学预见则又是更加乐观自信的精神动力。笔者在本书中,将两者并列放在一起,但就每件事项而言,有的两者兼具,有的各有偏重。这里所选择的素材,则主要是来自于毛泽东的著作和相关史料记载。乐观自信和科学预见,是构成毛泽东光辉思想的重要基础性内容。也是他的理论著作和诗词作品,总能对人们产生强大的鼓舞激励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泽东的乐观自信,是有思想根源的,绝不是盲目的。这个根源有四:一是理论根源,也可叫理论自信。有崇高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 131页)。二是力量根源,也可叫民本自信、民族自信。他相信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1961 年版第一卷第 156 页)。“战争的伟力之最深最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1961 年版第二卷第 501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在将来的形势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06 页)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坚定不移的群众观,是他乐观自信的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三是道路根源,也可以叫道路自信。他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确信自己选择的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公有制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他的这种道路自信,使他坚信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四是文化根源,也可叫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他坚信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由、平等、大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完全正确的。他用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来表达革命的政治内容,充分证明了他的文化自信。
而毛泽东的科学预见,则是有根据的预测和预想,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对未来的设想、预断、预测、规划,绝不是瞎猜。任何人做任何事,预先在自己的心目中,都会对这件事的过程和结果有个预想。有的预想形成书面的东西,那就是规划;有的预想仅是内心的想法.那就是一个目标。没有任何预想而做事的人,几平是没有的。毛泽东所做的是救国救民的大事,是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伟业,对于这样的大事,他当然要有自己的预想从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到参加建党,这本身就是按预想而做的行动。一大通过的党纲,则是参加一大的十几个人,经过讨论,共后形成的对于未来中国的预想。
一个人,一个党派团体,其预想不符合实际,因此,事情没有做成而失败的现象是常有的;也有的失败是因在遇到大的困难和阻力时,认为自己原先的预想错误而动摇改向丢掉了初心,这也是常有的。一大代表中,就有几个人是这样做的。而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党纲中规划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预想是正确的。它的正确性,是由毛泽东、董必武及许多先烈努力奋斗走向成功来证明的。这个成功,首先是许多先贤努力奋斗勇于牺牲才实现的,其次,又同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有着关键的特别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把一大纲领中的预想变为实践中的行动的过程中,他首先乐观自信地坚信必定会成功。同时,他在每一步实践时都有自已符合实际的长短不等的科学预想,这就是他的许多 的科学预见。正是他预见的科学性,保证了他实践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从而体现了他作为伟大领袖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大小预见的利学性,产生于两个有力的根据,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他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1961 年版第一卷第 206页)。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让他既能望远,又能见微,让他始终在政治和军事上把握全局,掌握规律。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同上第 217 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指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矛盾分析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未来。”毛泽东的预见之所以是科学的和准确的,就是因为他“学会了这个方法”来“推断未来”。另一个是他勇于实践,善于调查研究。他亲自参加和领导了革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的斗争,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也从实践中用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断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 275页)。这样就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使它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践,最终获得预想的结果。他从来不是那种只坐在房子里,不去参加实践,仅凭自己的腻想就说话办事的人。党内出现的那些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制订和执行者,当然也有自己的预想,不过他们是脱离实际、只凭马克思主义的字句和自己片面的经验就作出预想。有的甚至是他自己都没有自信成功的把握就拿这种预想去指导革命,失败就成了必然。而毛泽东的预想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这才能指导革命取得成功,使他的预想成了令人佩服的科学预见。
总之,毛泽东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并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能够解释世界,作出科学的预见。并且,他又能拿着这种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能动地去改造世界,把预见变为现实。他超于一般人的成功和伟大,正在于此。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令人可喜的是,毛泽东思想仍然写入了党章和宪法,仍然是我们的党和国家民族核心凝聚力的组成部分。更令人可喜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几代人的艰苦摸索和探索,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历史时代,形成了习近平同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和民族新的凝聚核心力。不仅凝聚起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通过“一带一路”的构想,凝聚起了好些国家的民众,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016年7月1日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自信,在毛泽东思想中都能找到其渊源。我们每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不仅都要坚持这四个自信,更要努力为坚持这四个自信服务。2021 年 7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伟大的日子。我们在庆祝这个伟大日子的时候,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初心。自 1848 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产生了共产党组织。而继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在世界上的大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成功?答案只有一句:那是因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正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他这话同陕北民歌《东方红》中唱的意思是一样的:毛泽东是给我们的党和国家带来光明的太阳。今天,我们回顾党的艰难创业史,重温毛泽东的有关教导,以便走好新的长征之路,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党的真正的热爱。笔者本书,就是想从毛泽东的乐观自信和科学预见这样的一个侧面,来学习党史、学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表达对毛泽东的怀念和敬仰,并同读者共享。
笔者下面文中的基本事项,都有毛泽东的著作,包括理论的和诗词的著作以及党史资料为依据,任何脱离实际的臆造,都是对伟人的一大不敬,也不利于传播伟人的思想和坚持四个自信。这正是笔者要特别注意避免的问题。书中共收正文十五篇。先是想按毛主席提出某项预见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故第一篇文后就出现了“补写”的说法。后来在阅读毛主席著作和其他著作时发现,毛主席的预见事项发生时间互有交叉,故干脆除第一篇外,都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
由于笔者身处基层,不掌握上层史料,仅靠阅读体会而写所以,难免会有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得到了灌云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范宝发会长等好多同志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二O一八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二日初稿二O二O年十一月十六日改定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