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20年之初,中华大地还没来得及呈现新春佳节的喜庆场面,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人们都被禁足在家中,等待疫情的过去。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几个月的时间,疫情在国内得到基本控制后,却又在全球蔓延开来。由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抗疫的常态化状态,没有特殊需要就尽量宅在家里。正是在这段较为漫长的躲避病毒的时间里,自己停下脚步回顾一下曾经走过的路程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自己的科研成果,对几十年的教育探索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于是,每天倒腾着泛黄的书籍和杂志,回顾着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写下一段又一段带有温度的文字,串联起发表过的论文就成了摆在眼前的这本书。
时光荏苒,三十个年头转瞬即逝。在整理和阅读文稿过程中,流年往事也随之一件件浮现在眼前,那些令人难忘的生活场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常常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几十年的时光里,自己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心中怀着一份梦想,努力去追寻那个美好的目标,这其中苦乐参半,正可谓人生百味。然而,当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时,留在我脑海里的,依然是不尽的感动、感恩和感激之情。
我不会忘记,每一个课题的攻关,都有一群志同道合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探寻教育真谛的跋涉中,是他们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大家在变革现实中蜕变了自身,在学习与探索中收获了成长,在共同的战斗中结成了纯洁的友谊;我想自己是幸运的,每一个项目的顺利开展,都得到过不少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帮助,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改革经验一次次为我拨雾见天,从困惑中走向新的征途,这份情谊,任何时候都是那般弥足珍贵。我把它深藏在心底,在后来的岁月里,自己也努力效仿着他们,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晚辈与同行,用生命去感动更多的生命;我还感恩遇见那些能够理解我、信任我的主管领导,是他们对我的肯定与鼓励,一直鞭策着我,成为我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平凡工作的崇高价值,深深地感受到由辛苦付出所换来的那一份成就与自豪。
除此之外,我更要由衷地感谢我的家人,几十年所给予我的理解与爱护,感谢老父亲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感谢先生的默默付出与强大荫庇,我的女儿既是我素质教育实验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又是鼓励我不断进步的激励者,她的奋发向上与自强自立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力量,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女儿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
我也深深地知道,自己每篇文章的发表,每本专著的出版,都凝聚着出版社编辑老师的心血,是他们不惜“为他人作嫁衣裳””,修改校对、排版、装帧、印刷,将我的成果传播出去,扩展开来,我从内心里感激他们。
岁月倏然而过,留给我的不仅是青丝变白发,同时也演绎了我的一种生命状态,让我理解了人生奋斗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科研探索激发了我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充实了那些曾经属于我而又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终归让我“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差愧。”想到此处,自己也算可以聊以自慰了吧。
这本文集记录了自己从事教育科研工作30年,坚持素质教育研究的探索过程,我将它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10年,由此设计了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前面写了一些回忆与反思性的文字,后面编选了自己这些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或者会议讲稿,文章后面也注明了发表的时间和刊物名称,以及获奖情况。为了显示论文发表的实时背景和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过程,选文中除了对一些重复的部分进行删除或整合之外胎拔挨采巴憋胞拌柏埃滨敖八绊憋挨堡耙般啊榜蚌矮赢曼炅恢入峭鼠境毖钮毡玫袋薄胺唯保留了文章发表时的原貌。
值此书稿即将付梓之时,我感到了些许的轻松,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也算给“庚子疫情”留下的一个纪念吧。故写了以上这些文字,是为后记。
2020年7月于广州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